【#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学生群体微信朋友圈“学习打卡”情况调查》,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学生群体微信朋友圈“学习打卡”情况调查
作者:潘方米
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12期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群体在微信朋友圈“学习打卡”的基本情况,并以“镜中我”理论和拟剧理论为出发点分析大学生“打卡”背后的动因。最后,得出三条结论并做出反思。
关键词:大学生;微信朋友圈;学习打卡;动因 一、引言
在2019年1月9日的微信公开课PRO上,微信官方发布了《2018微信年度数据报告》。数据显示,微信每个月有10.825亿位用户保持活跃。微信已成为国人最常用的社交软件,微信朋友圈成为个体展现自我、了解他人的重要方式。近两年,微信朋友圈“打卡”逐渐流行开来,成为朋友圈里一道常见“景观”。各类打卡应接不暇,“学习打卡”在学生群体中尤为火热。碎片化的打卡学习形式深受学生群体的青睐,而手机使用率高、具有较高时间自主权的大学生是参与打卡学习的主力军,因此本文把研究人群界定为大学生群体。手机在手,“书本”我有,大学生群体可摆脱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知识。 二、理论回溯
(一)库利:“镜中我”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于1902年出版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中提出,“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知,而这种认知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形成的。本文认为,在微信朋友圈打卡会引起他人关注,通过朋友圈里的互动交流能使个人了解另一个“自我”,即“镜中我”,从而加深对自我的认知。 (二)戈夫曼:拟剧理论
戈夫曼认为人际传播的过程实质上是人们利用符号进行自我表演的过程,由此产生了“拟剧理论”。本文认为,“打卡”是一种在朋友圈自我表演的行为,通过分享打卡,大学生可以在朋友圈中塑造“热爱学习”、“积极上进”、“自律自觉”的好学生形象,从而获得好感与关注。 三、研究结论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星设置关于大学生群体“学习打卡”情况的网络问卷,在线上(QQ空间、QQ群、微信群、微信朋友圈)发放问卷,最后回收350份有效问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93960466b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