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三吏》《三别》看杜甫的士人情怀》,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三吏》《三别》看杜甫的士人情怀
作者:邓晓玲
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16期
【摘 要】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他一生写了许多现实主义的力作,《三吏》《三别》就是他那“穷年忧黎元”的进步思想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要求高度结合的典范之作。这一组诗真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乱、黎民的苦难,传达了诗人深切的忧患精神及悲悯的士人情怀。
【关键词】杜甫;三吏三别;写实精神;士人情怀
中图分类号:I222 ; 文献标志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6-0244-01 一、三吏三别的创作背景
公元758年,郭子仪率领唐军平息安史之乱惨败,于河阳沿途抓丁充军,杜甫途经此地,见百姓为兵役所累民不聊生,目睹了山河破碎风飘絮的现状,心中感慨万千,虽有“济苍生,安黎元”之心却无力挽狂澜之力,悲悯情怀油然而生,于是写下《三吏》《三别》来实录当时的社会现状,这两组既独立又緊密联系的组诗,既传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又充溢着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二、三吏三别中的写实精神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说“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杜甫的三吏三别继承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是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苗裔。“三吏”分别是诗人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所作,采用叙事问答的形式,揭露了官兵抓丁充军的暴虐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诗人行至新安,见官军按户籍点兵,询问难道县中没有兵了吗?结果显然,要把全县的男丁都拉走充军,足见战争的残酷和惨烈!“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新安吏》)。杜甫亲眼目睹点兵场景,壮男尚有母亲不舍送别,而瘦男却茕茕孑立,形成鲜明的对比。白水东流,声响不绝,连青山也为此生死离别的场景而呜咽哭泣,诗人在此融情于景,巧妙地将现实离别的凄怆氛围和征人与亲人离别的悲伤渲染得淋漓尽致。
杜甫继续西行,来到石壕村借宿,听闻官军敲门,老翁害怕翻墙而走,衣衫褴褛的老妇只得硬着头皮开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官兵凶狠无情,老妇孱弱无依,又构成鲜明对比。诗人听妇哭诉,家中三个儿子,两个已经战死,不知写信的那个是否幸存?家中再无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幼孙和出门无完裙的儿媳。无奈之下老妇只能随军去河阳服役,在清晨与老翁告别,为官军做饭充数。官军抓兵竟连老妇也不放过,可知当时百姓的日子有多难熬,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却因为战争家破人亡,满目疮痍,读来催人肝肠,令人泪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928af3712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