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马说的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
教学目的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说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毛主席曾说:我愿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我们常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是金子总会发光。但是,在封建社会里,真正有才能的人又会是怎样的下场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根底上加以创新和开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摘自《辞海》“韩愈〞条)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波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根底。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简介文体:
三、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五、阅读课下注释,给以下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①骈(pian )死于槽枥(caoli )之间 骈死:骈,两马并驾。骈死意为并列而死。 ②才美不外见(xian ) 外见:表现出来。③食(si )之不能尽其材 食,同“饲〞。 ④策之不以(按照)其道(名词动用,鞭打) 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安求其能千里也(它,指千里马) 其真无马也(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恐怕,表推测语气)鸣之(助词,是在意义)而不能通其(代词,它的)意 只辱于奴隶人之(助词,的)手 马之千里
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策之(代词,它)不以其道 一食或尽(吃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竭尽)其材 参考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缺乏,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缺乏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阅读理解
1、阅读课文并思考:怎样划分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是(统治者不识马、不知马)
4、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指什么人?(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识别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人。食马着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5、千里马的遭遇怎样?(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7、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背诵,讨论体会、分析写作特点,练习写作 过程:
1、按提纲背诵课文
2.分析写作特点
(2)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个中心,反复进行论述。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归结到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中间由食马者的“不知〞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缺乏,才美术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执策者的无知,并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3) 从正面提出问题,从反面展开议论 3、 讨论:学了本文,你有哪些体会?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91e1caaf6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