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孙悟空》,欢迎阅读!
《西游记》看上去是一个光怪陆离的神魔小说,实际上它能位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绝不是非简单热闹的一个神话故事,而是承载有“文以载道”的更多深意。《西游记》成书于明万历年间,正是阳明心学盛行的年代,阳明心学讲“致良知”,讲“心即是理”, 认为世间的最高道理不需外求,人间的正道智慧要向自己内心寻求,靠修心来达到外圣内王的境界。《西游记》诞生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正是以人物故事为形象化表达,传递着阳明心学的理论思想。
孙悟空这个形象,正是人心的象征,所以《西游记》作者多次称它为“心猿” ,而在后来的西行取经路上,孙悟空的蜕变历练,更是代表着唐僧的心路历程。 《西游记》虽有百回长,其实根据孙悟空的状态改变,就书写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孙悟空出世、学艺和大闹天宫的过程。这其实是在描写一颗年轻的心“初生牛犊不怕虎”,自负一身本领便开始挑战所有权威,妄想打破一切秩序。孙悟空“齐天大圣”这个封号, 就是他心比天高的表现,就是极度自我膨胀的象征。所以他大闹东海、大闹地府最后又大闹天宫,在今天看来,这就比喻着一些刚刚踏入社会时、具备技能却缺乏修养的心浮气躁之人,那躁动不安的“闹心”的过程;
第二阶段,是由于孙悟空闹腾得太过分、被如来佛祖一掌定在五行山下的阶段。在“闹心”的阶段,孙悟空是“官封弼马心何足”,欲求不满,心魔大作。而放纵的心势必遭遇现实压力来袭才能学着收回,于是,孙悟空受制于五行山的章回题目就叫做“五行山下定心猿”。五百年岁月的漫漫冶炼,是以夸张的写法,将一颗胡闹的心自我反思、痛定思痛的过程进行了放大,其实, 孙悟空在这时候经历的,就是“定心”的过程;
第三阶段,是孙悟空正心诚意过后,随唐僧踏上西天取经路,一路修行、直至功德圆满的过程。所以孙悟空与唐僧师徒相遇、心思同一的回目,就叫“心猿归正六贼无踪”。虽然这第三阶段篇幅浩荡,降妖伏魔精彩纷呈,但无论情节怎样跌宕起伏,主旨始终都只有一件事,就是朝着西天的目标一路修行而去。儒家修炼正是讲“知止而后有定”,明确目标,心思既定,路途再远也终将取胜。 所以第三阶段修行中的所有困难与坚持,都是在体现“修心”的过程。
但是道理虽明、心思虽定,修心的历程也并非简单顺利,既需要自律,又需要他律,也就是,既需要修养的自我约束,又需要法治的外部监督。所以孙悟空在刚刚踏上取经路时,由于不能管理好自己的言行,时常过激行事、伤人无度,观音菩萨便为他头戴金箍,顽猴一旦心猿意马,就由唐僧念一段紧箍咒来进行管控。紧箍咒又名《定心真言》,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种隐喻,喻示着野性未除、教化未成的心猿,心还需定,心还要修。
而西天得道、取经成功后,取经队伍里只有代表着“心”的孙悟空与唐僧一样成了佛。佛,是指觉悟了的人, 这就表明,目标达成、得证大道,这是唐僧一路修心的圆满胜利。此时的孙悟空,本还想请唐僧把他头上的金箍松下来,而唐僧告诉他,“当时只为你难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孙悟空头上原本束缚他、禁锢他、约束他的那道管控的金箍,已经随着他的修心成熟,而自然消失不见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暗示,暗示修心、
修行成功的人,是超越了外部加诸给他的一切管控和限制,而能自然而然地自我约束、自由自在地任性行事—这种状态,就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 顺从心意畅快行事,但是既不会触碰他人的禁忌、也不会触犯规则的底线。
“从心所欲,不逾矩”、孙悟空头上的禁锢自动消失,这都是已经在没有负累的情况下自觉践行着法治的精神,已经在法治的框架内实现了真正的自由。
在网络无限的虚拟空间里,就像小说构造的虚拟世界,很多人都曾像横空出世的孙悟空一样自以为是、放肆张狂。从人性来讲,我们都不希望被他人制约,我们都希望最大程度地享受自由。 自由,其实这既是网民对网络空间的期待,也正是网络空间对网民的期望,因为网络自由化的真正实现,就是网络法治化的深入人心,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就是像孙悟空修行圆满的状态, 也就是,每个人都能自觉在网络空间依法行事。
“法治”观念和自律精神的真正建立,才使人从受制度支配走向了自觉依照观念行事,才使人从必然王国走向了自由王国。在秩序范围之内,在法治保护之下,在天网恢恢之中,自在而活,不委屈自己也不侵犯他人,这才是得到了真正的自由。网络法治化,恰恰意味着网络自由化和网络安全化。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8db7d43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