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半饭的启示

2022-04-23 08:35: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一碗半饭的启示》,欢迎阅读!
启示


一碗半饭的启示

吃大锅饭时,饭的总量并不充足,那些比较实诚的人总是一上去就盛一满碗饭,狡猾的人先盛半碗饭,很快地吃完了再去盛一满碗饭,结果先盛一满碗饭的吃完了没吃饱想再添一点,可是饭锅已经空了,只好忍饥挨饿。人们把先盛半碗后盛一碗的做法叫一碗半理论

牛厂长的比他大三岁的老婆死了,工会马主席张罗着去办丧事,结果看到牛厂长在那儿唱歌,大吃一惊说:牛厂长疯了!

牛厂长没好气的骂道:妈的屄,你才疯了呢!老子这是受一碗半饭理论的启示,高兴才唱的。

马主席问我:老顾,什么是一碗半饭理论

我说:牛厂长先找一个年龄大的老婆,这个老婆死了,再找一个年龄小的老婆,就相当于吃了一碗半饭,像马主席您一开始就找一个比您小一点的老婆,您这辈子就只能吃一碗饭了。

马主席非常懊悔地说:哎这种先进的理论我怎么早没掌握? 我说:也不尽然,找老婆这事儿也像炒股,前几天死的老朱,他的老婆比他大五岁,他老婆至今活得挺好,他等于一辈子只吃了半碗饭就饿死了,应该是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过了一会儿马主席又想起了一点什么转过头问:哎,那牛厂长为什么还唱歌呢?

我回答说:这是学庄子,庄子的老婆死了以后也唱歌,他觉得他老婆活着的时候没什么对不起她。



学海无涯,书山有路



1

马主席说:不对呀,牛厂长只把他老婆当半碗饭,很对不起自己的老婆呢!

我长叹一声:哎这就是思想家与实业家的区别!

在中国云南的无量山脉和哀牢山脉,哈尼族人经过迁徙跋涉,把自己的家园安置在了这里。高山上的湿气很重,哈尼族人喜欢喝酒驱寒,而他们最常用来泡酒的便是野蜂。据说,野蜂酒还可以用来治疗和预防风湿。所以,野蜂就成为哈尼族人不可或缺的食物。

野蜂生长在野外,其毒性较强,人假设同时被二三十只野蜂叮咬,就有可能造成生命危险。那么,哈尼族人是怎么轻而易举地将大量野蜂捉来泡酒的呢?

并非所有的哈尼族人都敢去捕捉野蜂,只有养蜂人才有这种技术。而养蜂人的技术在于,通过一只或者几只野蜂,找到野蜂的窝点,然后连窝端回家里养着。变成家养的蜂之后,野蜂便不会轻易蛰人。这样,才有源源不断的野蜂用来食用。

所以,找到蜂窝是关键。养蜂人会先准备几样东西:木棍、蜻蜓、羽毛。野蜂喜欢吃栗树分泌出来的汁液,于是养蜂人就爬到栗树上,把绑有蜻蜓诱饵的木棍支在某个树杈中,等待前来觅食的野蜂。 当野蜂上钩专心吃蜻蜓的时候,养蜂人就轻轻地把白色羽毛系在它的腹节上。成功后,养蜂人就开始追踪它们的飞行路线。假如野蜂觅食


的地方距离蜂窝很远,养蜂人往往还需要一两个人帮忙。他们分别站在不同的山头,分段观察追踪。有时候失去了追踪的方向,养蜂人就会在失去方向的地方再捕捉野蜂,绑上羽毛后继续追踪。之所以如此,是因

妻子在经历了与他的共同旅行后,理解他的烦恼,便答应了。莱泽曼那么一头扎进车库里,一边钻研机械工程学,一边摸索着进行金属加工。

为养蜂人得到经验:去同一个地方觅食的野蜂群一定都走同一条路线。 几个月的承诺变成了三年。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后,莱泽曼完成了 靠着这样的追踪,养蜂人很快就找到一处又一处的野蜂窝。把这些蜂窝端回家去之后,哈尼族人就不愁没有泡酒料了。

哈尼族人捕蜂的方法朴素而行之有效,它启示我们,只要掌握好事物的规律,想做的事情便水到渠成。

1975年,美国人蒂姆莱泽曼和他的妻子到欧洲旅行,为了享受自助旅游的自由,他们在阿姆斯特丹花了300美元买了一辆二手菲亚特汽车。开起来之后,不是打不着火,就是管子漏水,好在莱泽曼随身带了一把童子军用的刀,干什么都用它,从切面包到开罐头,当然如今又加上了修汽车。

到了需要调校汽车的时候,莱泽曼才深切地感受到手中仅有的这个工具是多么简陋,有时他气得不由大喊:我需要一把钳子!另一个时刻,他又嘟囔:为什么不是改锥?有一天,又在跟老爷车较劲的时候。他突然灵机一动,为什么不设计一种工具。只要自己所需要的都在上面,那多方便啊!

回到美国后,莱泽曼拿出了一张他绘制好的带有各种工具的折叠刀的草图,跟妻子商量说:我能不能为自己做一把这样的折叠刀,就一把,只需几个月。



学海无涯,书山有路



2

两件样品,并顺利通过了专利申请,这让他兴奋极了,真是苦尽甘来啊,他对妻子说:我说过,你的辛苦不会白费的,我敢打赌,很快就会有人100万美元买下这个专利的。妻子也很高兴,我就知道你会有大出息的!

然而想象中的一直没有人打来。莱泽曼坐不住了,决定亲自出马。他带着专利找到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格柏公司,它们以生产刀具出名。他们看了一眼他的发明,说:这不是刀,这是工具。我们不做工具生意。 这怎么会不是刀呢?莱泽曼想不明白,他几乎拜访了所有的大刀具公司,没有人承认这是刀。或许他们是对的,那就算工具好了。他又转头去拜访几家工具公司,可这些人又说:这不是工具,这是小设备,我们不生产

失望的莱泽曼想,或许主要是大家对他的发明缺乏认识。于是他给《纽约时报》一个介绍新专利的专栏作家打,果然引起了他的兴趣,专门写了篇介绍文章。拿着飘着墨香的报纸,莱泽曼兴奋地说:哇,这应该不会有问题了,我会接到很多,我最好出去找一台应答机。 一切准备就绪,莱泽曼整天坐在机旁,等着铃悦耳地响起,结果除了一两个怪人的,没有一家公司表现出兴趣。


坐吃山空的日子实在挨不下去了,莱泽曼不得不出去找份工作了。他到一家公司去搞销售,莱泽曼绝望地准备放弃了。

这时莱泽曼大学时的一个朋友史蒂夫伯林纳听说了他的经历,劝他说:为什么不尝试一种新的方式?他们合作成立了一个工具公司,然后联系从事维修业务的公司,甚至军方,可得到的答复仍然是:用不着。他们又去尝试商品邮购公司,不厌其烦地当面游说,然后按照人家的要求去掉一些功能,降低价格,他们的产品才得以登上了邮购产品目录。终于,第一笔订单出现了,一家狩猎和垂钓设备公司订购500件。



他们的口袋生存工具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野外活动爱好者的青睐,称它比瑞士军刀更剽悍。订单雪片一样飞来,以致生产厂不得不加班加工作。如今,莱泽曼工具集团每年销售的工具达36个品种250万件,范围遍及从德国到蒙古等80多个国家。

早已成为亿万富翁的莱泽曼心满意足,不过回顾所走过的道路,他也不无感慨地说:成功并不容易,有些东西看起来像鲜花,但实际上却是恼人的荆棘。不过在绝望的时候别忘了再多走几步,路或许就在脚下。

学海无涯,书山有路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8973dc99a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8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