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杜鹃意象》,欢迎阅读!
杜鹃意象包含了三层意蕴:第一,声音,其鸣若曰不如归去;第二,身份,亡国的冤屈帝王;第三,行为,啼血化魂。唐诗中的杜鹃意象便沿着这些意蕴拓展开来,
或来自游子思乡之诗,陈述凄惨的身世之痛; 或来自故人送别之诗,表达悲痛的离别之情; 或作为冤禽,诉说冤屈之愤;
或与梦蝶意象组合,共奏离恨悲情怨曲,
从而使杜鹃这一自然物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人文意蕴不断丰富起来。
“杜鹃”意象
(1)有关“杜鹃”的神话传说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相传望帝称王于蜀,得荆州人鳖灵,便立以为相。“后数岁,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号曰开明氏。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或云化为杜宇鸟,亦曰子规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
至于“凄恻”的理由,后人给了很多种解释,有说望帝归隐,让位其相开明,时适二月,子鹃鸟鸣,蜀人怀之,因呼鹃为杜鹃。一说,望帝通于其相之妻,惭而亡去,其魂化为鹃。(见《蜀王本纪》《华阳国志·蜀相》)也有古籍记载::岷江上游有恶龙,常发洪水为害人民。龙妹乃赴下游决嘉定之山以泄洪水,恶龙闭之五虎山铁笼中。有猎者名杜宇,为民求治水法,遇仙翁赠以竹杖,并嘱其往救龙妹。杜宇持竹杖与恶龙战,大败之,又于五虎山下救出龙妹。龙妹助杜宇平治洪水,遂为杜宇妻。杜宇亦受人民拥戴为王。杜宇有贼臣,昔日之猎友也,常羡杜宇既得艳妻,又登高位,心欲害之。一日猎山中,遇恶龙,遂与密谋,诡称恶龙欲与杜宇夫妻和,乃诱杜宇至山中而囚之。贼臣遂篡杜宇位,并逼龙妹为妻。龙妹不从,亦囚之。杜宇被囚不得出,遂死山中。其魂化鸟,返故宫,绕其妻而飞,曰:“归汶阳!归汶阳!”汶阳者,汶水之阳,即《蜀王本纪》所谓“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其妻龙妹闻其声,亦悲恸而死,魂亦化鸟,与夫偕去。
不管这些解释那种较合理,正因为有了“望帝啼鹃”这个神话传说,“杜鹃”这种鸟便与“冤屈”和“悲愁”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中国的文人们便在诗文里源源不断地用“杜鹃”来代指悲愁之事。自此,杜鹃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自然之鸟了,而成了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文学意象了。
A、因杜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因而古诗词中的杜鹃常常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诗人通过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吴融《子规》:“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该句意为:傍晚杜鹃的凄切之声,使湘江上尚未归家的游子更加忧愁悲伤,更加归心似箭。再如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
B、传说杜鹃啼叫时嘴里会流出殷红的血,故“杜鹃啼血”常用以表现环境之凄凉。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句,就是借“杜鹃啼血”来渲染江州的荒凉,表达自己被贬江州的哀怨之情。而李白《蜀道难》中“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则是借愁鸟子规的哀啼来烘托山的高峻奇险,渲染环境的阴森恐怖,从而达到强调蜀道难的目的。再如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中的名句“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从正面实写词人羁旅郴州客馆不胜其悲的现实生活。一个“馆”字,已暗示羁旅之愁。说“孤馆”则进一步点明客舍的寂寞和客子的孤单。而这座“孤馆”又紧紧封闭于春寒之中,
置身其间的词人其心情之凄苦就可想而知了。此时此刻,又传来杜鹃的阵阵悲鸣,就更增加了环境的凄凉和词人无穷的愁绪。此情此境,当然只能以“可堪”道之了。
C、也有用”杜鹃啼血”来比喻忠贞的,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的那首《金陵驿》了。写这首诗时,南宋政权覆亡已半年有余,金陵(今南京)亦被元军攻破四年之多。诗人战败不幸被俘,在被送往大都(今北京)的途中经过金陵,抚今思昨,触景生情,留下了这首沉郁苍凉寄托亡国之恨的著名诗篇。尤其是诗中的那句“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不知感动和激励了多少代的仁人志士。在诗人看来,尽管当时整个金陵城都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中,我也不愿离她而去,因为那是我的母亲,我的挚爱。但元军不让我在此久留,肉体留不下,就让我的忠魂化作啼血不止、怀乡不已的杜鹃鸟归来伴陪您吧。本联与诗人《过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谓是异曲同工,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诗人誓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强决心。
(3)“花”“鸟”同名同构的杜鹃
作为一种鸟,杜鹃这个诗歌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意味颇丰。同时,杜鹃还可指一种花,又叫杜鹃花,俗称映山红。因此花开时正值杜鹃啼鸣的季节,且杜鹃花的颜色红艳欲滴,故人们很自然把杜鹃“花”和杜鹃“鸟”联系起来。古有传说:杜鹃“鸟”叫声象“不如归,不如归”,鸣时滴血,血滴花红,这花就成“杜鹃花”。“蜀魂先归长滴血,只应偏滴此丛多”,唐诗人韩偓咏杜鹃花的绝句就是咏叹了这一悱恻哀感的传说故事。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同样叙写了“杜鹃鸟”和“杜鹃花”的密切关系。因为这种密切关系,诗人们在诗文里很自然会由此联想到比,或者由比联想到此。如李白的《宣城还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月三春忆三巴。”这首诗写作者曾在宣城见杜鹃花,触景生情,联想到在蜀常见的杜鹃鸟,引起了他对蜀中故地的回忆和眷恋。又如杨万里的《晓行杜鹃》:“泣露啼红做么生,开时偏值杜鹃声。杜鹃口血能多少,不是征人泪滴成。”诗人由杜鹃花想到杜鹃鸟,再联想到远行人的痛苦,忧国忧民的情怀,令人感动。“花”“鸟”同名,且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能激起读者类似的文学想象,“杜鹃”这个文学意象确实意味非凡。 (4)中西诗文中“杜鹃“意象之比较
在西方美学中,也非常讲究意象在诗歌中的运用。韦利曾说:“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艾略特曾强调:“意之象”,他说:“表达情意的唯一公式,就是找出‘意之象’,即一组物象,一个情境,一连串事件,这些都是表达该特别情意的公式。如此一来,这些诉诸感官经验的外在事象出现时,该特别情意就马上给唤引出来”。但中西文学意象由于中西文化、历史、习俗等的差异,导致有些同样的意象却具有大相径庭的文学内涵和韵味。这其中,“杜鹃”意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中国文化中,“杜鹃”意象是一个悲苦的形象,多被诗人用来作为传达悲凉、凄苦愁绪的一个载体。而在西方文化中,杜鹃这种鸟因每年大约三四月间来到,因而被其间的人们当作春的使者来看待,它象征着春天、象征着希望、象征着美好。因而诗人们在诗中热情地歌颂杜鹃,借杜鹃意象传达心中的爱与希望。像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在他的倾心之作《致杜鹃》中,他把杜鹃比作“一种神秘的底蕴”,比作“一种希望”,“一种爱情”,而且这种“希望”、“爱情”,虽然“向往已久,欲见不到真身”。这种因“杜鹃”意象而做的联想和中国诗文里对杜鹃的理解是相去甚远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891be6baf1ffc4ffe47ac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