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目前》,欢迎阅读!
目前,包括庙前高跷、西华门舞狮、太原锣鼓等在内的太原传统民间文艺,都出现传承困难。一些掌握绝迹的老艺人,年纪都不小了,却仍没有下一代传人。这些传统民间文艺,都是在民间兴起的。如今,让其重新回到民间,有望帮助其解决传承的问题。
3月4日,记者采访了姬秉玉。推开老人家门,各种民间文艺获奖牌匾、奖杯就映入眼帘。老人讲,老太原最有名的社火就数庙前社火。在解放前,每逢庙前街闹元宵或举行重大庙会时,先是鸣锣开道,然后风火流星,后面还有跑旱船、大头娃娃、秧歌队„„到最后才是压轴戏——庙前高跷。当时如果闹社火没有高跷就像到上海不到外滩一样。打小就住在庙前街的姬秉玉,一到有社火表演时,就跟着高跷队一直跟到社火结束。
正是因为从小痴迷高跷,姬秉玉6岁时就跑到高跷队,把人们不想干的背鼓的活儿揽下,就为能近距离学习高跷绝活。9岁那年元宵节,正赶上一个高跷艺人请假,姬秉玉直接就顶了缺。打那儿以后,一有演出,姬秉玉都必上。当时学踩高跷,姬秉玉没有固定的师傅,看见谁好就模仿谁。十余年下来,他装扮的大姑娘、老太太、傻小子无不惟妙惟肖,成为庙前高跷第六代传人中的名跷儿。 “后来因为‘破四旧’、‘文革’,庙前高跷渐渐失落,濒临失传。”说起以前的伤心事,姬秉玉感慨万分。正说着,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庙前高跷艺术团名誉团长王福生来给老人送照片。听说采访庙前高跷,王福生也打开了话匣子,把庙前高跷的来历细细说道了一番。
王福生说,庙前高跷,相传始于清乾隆年间,由当时晋商从保定府(今河北保定)引进到庙前街的,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受山西梆子和晋中秧歌的影响,庙前高跷在第四代以前都是一边唱晋剧戏词一边踩高跷前进表演。”王福生说,庙前高跷表演的剧目有《西游记》、《白蛇传》、《姜子牙收徒》、《拾玉镯》等,以唱、念、扭、摆、舞、逗、颠、蹦来表现,再搭配上扁担、编骆驼、上天桥、跳板凳、金鸡独立、鹞子翻身以及打蹲子、跌八叉等高难度的动作,使得庙前高跷成为太原城区最有名的民间技艺。
2007年,经过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多年的寻访,王福生将姬秉玉、张麟等名跷儿集合成立了太原庙前高跷老艺人艺术团。2008年农历五月十六这天,艺术团在大关帝庙前举行了隆重的拜庙出山仪式。“那时团里一没钱、二没设备,全靠着团员自筹才搭起了台子。”王福生说,2010年,庙前高跷被列入市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又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靠着外出演出和政府的资金扶持,艺术团已能正常运转。
“如今最大的问题就是学高跷的人太少。”王福生讲,团里42位老艺人年龄大多在70岁左右,而高跷有1.2米高。出于安全考虑,有些老艺人已不再出山表演了。今年艺术团准备和学校联系,降低高跷高度,减少危险性,提高观赏性,让下一代认识、熟悉、喜爱上传统文化,把庙前高跷这门民间艺术传承下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877089a998fcc22bcd10d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