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的故事》,欢迎阅读!
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的故事
黄河大合唱是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黄河大合唱的作者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的故事。
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冼星海加入上海救亡演剧第二队,辗转各地宣传抗日。翌年11月,奔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
1939年春,在延安病榻上的第二战区抗敌演剧三队光未然,根据两次渡河及在吕梁山行军的经历创作了一首长诗。年轻的诗人在陕北的窑洞里,用低沉的声音进行了朗诵,在场听众的心脉随着抑扬顿挫的诗句跳动。听至最后一句“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一片安静。顷刻,掌声爆响。冼星海一直坐在靠门边的椅上,此时霍然起身大步上前,将歌词抓在手上,激动地说:“我有把握把它谱写好!”同志们立即报以热烈掌声。
冼星海回到窑洞,沉浸在对祖国的黄河,对祖国河山的浓浓情意之中……正像他自己所描述那样:“我生长在祖国南方的海边,祖父和父亲都是水手。我从小就听惯了水手们在无边无涯的海面上唱的歌。歌声是辽阔、奔放的,从这里我们能够体会到劳动者对祖国山川江河的深厚感情,也体会到他们是用什么样的音乐语言表达这种感情。……珠江和黄河,迢迢千里,但它们的歌声在精神上是多么相近!”
在拿到光未然的歌词后,为创作好《黄河大合唱》,冼星海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向词作者与抗敌演剧三队的同志详尽了解抢渡黄河的情形以及船工号子,做了一系列准备,进行默默酝酿。
冼星海喜欢吃糖果,当时延安生活条件艰苦买不到,光未然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给他弄来二斤白糖代替。一切齐备,冼星海盘腿炕前,开始创作。他一边抓撮白糖入嘴,一边从超长烟杆吐出腾腾烟雾,妻子钱韵玲在旁为他熬煮“土咖啡”。
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曾回忆,“听母亲讲,六天六夜,父亲创作始终处于亢奋状态。他手握拳头一边唱一边写,不知不觉写出了60多页手稿,桌上堆成一个小山。创作达到忘我之境时,父亲竟情不自禁地把手中的烟斗敲断了。他把毛笔杆插在烟斗上,长长的烟斗就这样伴随着他继续创作。”
1939年3月26日至31日,在延安一间简陋的窑洞里,冼星海不间断地创作,对作品反复推敲,终于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谱曲,这部激昂亢奋又婉转抒情的时代乐章诞生了!
《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包括合唱、齐唱、独唱、对唱、轮唱,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作为背景,启发人们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全曲在音乐上的特点是中西结合,辅入晋陕民歌及古曲《满江红》音型,气势磅礴,布局庞大,音调清晰、朴实优美,音乐与内容浑然一体,用山呼海啸的黄河怒涛表现中华民族磅礴汹涌的抗战力量。一位诗人曾说:“从歌声中可以听出一个民族的命运。”
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由抗战演剧三队和“鲁艺”音乐系乐队在陕北公学礼堂举行首演,观众干人以上。冼星海自任指导,光未然亲自朗诵,男声独唱田冲,女声独唱蒋旨暇,二重唱史鉴、刘晨喧。演出非常成功,轰动延安。
1939年5月11日,毛泽东和党中央其他领导人观看了《黄河大合唱》的演出。演出结束,冼星海带领全场观众一起高唱《保卫黄河》,礼堂响彻了“保卫黄河”的震天怒吼。歌声一停,毛主席站起来高兴地连声说:“好!好!好!”还特意单独接见了冼星海,勉励冼星海为人民谱写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毛泽东从鲁艺副院长赵毅敏那里获知冼星海在创作中用坏不少蘸水笔,特赠他一支派克钢笔与一瓶派克墨水。李富春设法解决了冼星海的吃糖问题,留守兵团司令肖劲光则专门拨出一孔窑洞给冼星海,配备一名通信员照顾冼星海的生活,并送来一筐蜡烛以供他夜间创作。
拓展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交响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853f44b08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