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杨绛:淡水太阳》,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杨绛:淡水太阳
作者:
来源:《新天地》2014年第01期
杨绛,本名杨季康,钱钟书的夫人,生于1911年7月17日,祖籍江苏无锡,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年~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杨绛女士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主要文学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另有《堂吉诃德》等译著,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
杨绛先生的为文为人,有点像淡水太阳,镇静而恒久。“现世安稳,岁月静好”这句话,很可以概括她的风度。 纤细而坚强
她的娴雅可从文章里读出来。多年前读《干校六记》(三联书店,1986年),仍记得小引中说:“记这记那,都不过是大背景下的小穿插。现在时过境迁,也可以说是水落石出。这次运动也如同历次运动,都少不了三种人……如果一定要记,有人会记愤,有人会记愧。一般群众会惭愧自己糊涂,随着大伙去糟蹋一些好人。或者惭愧自己怯懦,虽知有冤屈,却没有胆气出头抗议,至多只是对运动不积极参加罢了。”它至少可以做一个参照,使人窥见从政治阴霾底下九死一生、穿越而出的人物所经历过的凶险,所遭遇过的苦难,所存留的伤痕。人们都说她的“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保留了忧而无伤的文风。我却看见书中,历史的巨浪大浪淘沙,她始终如一棵临渊的树。 记得翻译家叶廷芳说,在干校的时候,他与杨绛在一个生产队。可以想见,当时紧张的政治空气之下,可谓人人自危。当时,杨的女婿自杀,她却并无表露,也没有对任何人提起,甚至脸上也看不出惶恐的神色。她这个人似乎有着超人的镇定与安稳的功力。叶廷芳说在一次批斗会上,对于造反派的战斗檄文和陈述罪状,其他几位都低头认罪,台下挥拳呐喊,她却居然抬起头来,脸都涨红了,一面跺脚一面道:“不是那样——就不是你们说的那样!就不是你们说的那样……”令人着实为她捏了一把汗。 她这个人,究竟是擅忍还是擅勇呢?
或许真的勇猛,并非大张旗鼓,而是在基本的真相面前,不随众,不从俗,对自己的内心不离不弃,不因利益而扭曲内心,也不因威压而出卖灵魂,乃至愿意冒任何的代价,保留一份纯与真。勇敢的瞬间,如同在激流中截流,虽短如一瞬,却惊心动魄。她倒让人想起张爱玲笔下《十八春》里的顾曼贞,“纤细而坚强,正如她的为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杂忆与杂感·杨绛散文》(三联书店,1994年)这本小书,收录了忆旧、拾遗两部分。其中耐人寻味的一段,是说到她妹妹杨必(即阿必):
“无锡人把„逗孩子‟称作„引老小‟。„引‟有„欺‟和„惹‟的意思。比如我小弟弟„引‟阿必,有时就不是纯出善意。他催眠似的指着阿必说:„哦,哭了,哭了!‟阿必就应声而哭。爸爸妈妈说,勿要„引‟老小,同时也训阿必,勿要娇!”
书中这样说——阿必是小圆鼻头。于是阿七(杨绛的另一个妹妹)画了一幅画,一面笑道:“鸭蛋其脸,大圆其耳,小圆其鼻,薄阔其嘴……”阿必拿来仔细看,觉得很像自己,便又“哇”地哭起来。以后逢画必哭。忽有一次,阿必看阿七画到“鸭蛋其脸”时,夺过笔,在脸上画了许多点子,大声说:“皮蛋其脸!”随后跟着大伙一起笑了。杨绛道:“这是阿必的大胜利。她杀去娇气,有了幽默感。”——这样看来,她或许也是崇尚祛除骄娇二气、可将自己作为嘲讽对象以幽之一默的。这是她养心法之一。
在她95岁以后,极少见客人。季羡林曾说:“不要去打扰老太太。对她最好的尊重,是给她安宁。”她一贯淡泊与出世,婉拒是她的必修功课。 睿智而淡泊
2005年,西班牙名著《唐吉诃德》诞辰400周年。忽有人对杨绛先生翻译的《唐吉诃德》译本提出异议,话也说得有失尊重。她自然不会开口,学界却为她鸣不平。我记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的《杨绛文集》中,收录了杨绛先生《记我的翻译》一文。文章是上世纪80年代写的,谈到了翻译《唐吉诃德》的前前后后,也谈到了另一本法文小说《吉尔·布拉斯》的翻译过程,也正巧谈到她的翻译观。我想,或许对该文的摘编也是给不敬之言的一种间接回应。于是通过其法律顾问吴学昭引见,电话直接打到杨绛先生家里。
“你说话一定要大声啊!”阿姨先在电话里叮嘱我。然后传来她的声音:“我现在快成一个聋子了。”她的声音很轻,很慢,很稳。我说明意图。她说:“我知道你对我好,我可以借书给你。”
杨绛先生北京三里河的家,可谓闹中取静。夏季里最热的一天,我一路驱车,神思纷乱,可以想象是多么的不堪。但在敲门的一刻,人忽然从内到外安静下来。
她穿浅色的棉布衬衫,安静,友善,走路很轻。引我到客厅沙发,吩咐阿姨倒茶。她营造了一种妥帖舒适的氛围,也以沉默和微笑回答我的来意:“我知道你对我好。我耳朵听不太清楚。可戴上助听器,耳边又像是打雷。不过我们可以笔谈。”我瞥见一只铅笔和一张白纸就平放在茶几上,是她早预备好的。
在喝茶的间歇,她忽起身回房,搬出几本厚厚的《杨绛文集》,回身坐下。可是嫌茶几距沙发太远了,居然伸出两条细瘦的胳膊,忽然发力猛地拉动茶几。然后在我惊讶的目光下,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835815c8d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