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文化

2023-03-23 23:32: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汉服文化》,欢迎阅读!
文化
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中国的文化,虽然历经形式和思潮的演变,却始终有一个一脉相承的内核。中国的服装有没有一个一脉相承的内核?

答:宽大、随和、飘逸是中国传统服装的基本元素。

黄帝尧舜垂衣裳治天下,盖取乾坤。



袁仄教授 我们现在所称的民族服装,主要是农耕经济中形成的一种形态。包括整个第三世界,所谓的民族服装,都是在农耕经济或渔猎经济中形成的。



汉民族传统服饰 (简称汉服”),主要是指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十七世纪中叶(明末清初)这近四千年中,在华夏民族(汉后又称汉民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背景和主导思想,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和装饰体系;或者说汉民族传统服饰 (汉服)”是从夏商周到明朝,在华夏-汉民族主体人群所穿着的服饰为基础上,自然发展演变形成的具有明显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总体集合。

当时服饰异变的思想基础是,革命党人认为,“民国新建,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今世界各国,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申报》1912820)他们受自近代以来的西化思潮影响非常严重,自然选择了与一切传统彻底决裂---------不论是满清王朝的服章制度还是清代以前的传统汉族服饰文化

据考证:所谓中山装,其形制在设计时就被搀入了当时革命党人的理念:



它们都有说法:4个口袋意指礼、义、廉、耻,此为国之四维;6档纽扣意指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袖口3档纽扣指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中山装是一种裁制不过百年的、彻头彻尾的西式变体的、政治性的服装,与汉民族绵延几千年的完整的服饰文化体系根本风马牛不相及。



现以汉服的典型代表曲裾深衣为例,与和服比较如下:



1、腰带:汉服的腰带——博带是束腰的,而和服是一堆布料叠加,腰很粗。



2、袖子:汉服的广袖裁剪线条柔和,而和服的振袖线条是直的,袖子有点像刀片;另外汉服的广袖是开口的,里面可以缝口袋,而和服的袖口下半部分是缝合的(大约因为冷的缘故)

3、衣裾:汉服的衣裾比较飘逸洒脱,和服的衣裾比较拘谨(这个我会在下面的回帖中贴文物说明。



另外,多事兄在闲聊贴的汉服不是汉服严格地说连和服也不是——因为和服遵循汉服的传统,是右衽,多兄贴的是左衽,那是匈奴习惯。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


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雉发易服浪潮,律令之严性命攸关,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至此传统的冠戴衣裳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着装中。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着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清朝统治者强调满语骑射,力图保持其固有的生活习俗和穿着方式,一方面要用满族的服饰来同化汉人,同时又严禁满族及蒙古族妇女仿效汉族装束,从顶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的风气之盛,可见一斑。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据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地。此时的清王朝正摇摇欲坠难以为继,清廷内外交困,国力式微。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闭的国门。为挽救危亡,清廷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国外习,军队也改练新军。在中国学生和军人中最先出现了西式学生的操衣、操帽与西式军装、军帽。洋装的输入,提供了评判美的另一种参照系,直接影响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日后旗袍演化为融贯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响的改变可说即是由此开端。



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服装装饰一扫清朝矫饰之风,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



满族入关后成了统治者,曾强令汉人剃发易服,但是强制性的服饰同化政策非但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激起汉人强烈的反抗。为了缓和矛盾,清政府不得不采纳了明朝遗臣金之俊的十不从。其中有: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倡从优伶不从仕宦从而婚姻不从等数条,才使汉族妇女得以继续穿着显示本民族气节的服饰,而戏装、结婚礼服、死殓丧葬服也同时被允许保恃明代式样。在清代前期一直沿续到中期,旗女着装与汉女着装呈现出泾渭分明的特色。



当时区分旗女与汉女的装扮主要有三点:一看发髻。旗女梳旗髻,即两把头、叉子头或一字头,因其中插入架子使之呈双角扁平状,故又称架子头这种假髻到咸丰以后更为夸张高耸,演变成为达拉翅,被汉人称作旗头。汉女则梳平髻,喜戴黑绒布帽和遮眉勒,发型低矮而贴体,更显其低眉顺眼的含蓄气质。



由于旗女无缠足陋习,她们穿宽大的高底旗鞋。木制高底位于鞋底中部,因形似花盆、马蹄,又被称为花盆底马蹄底。而汉女则个个三寸金莲,着小巧精致的绣花弓鞋,高底则位于鞋的后部。



1 :清末旗女服装,袍子宽大,腰平直,束身、裹腿,裙长至足,宽松式,多重镶滚。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81d6fb01a37f111f1855b7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