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试析《凡卡》之疑》,欢迎阅读!
word格式整理 试析《凡卡》之疑
《凡卡》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的一篇课文,它节选自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同名小说。在教学过程中,不少师生会对文中的一些内容提出疑问。笔者根据所阅的有关资料及自己的见解,对文中的几处疑点进行辨析,供同行参考,以期抛砖引玉。 一、凡卡的“卡”该怎么读
“卡”是一个多音字,《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对于“卡”有两种读音:读"qi~i”,也读"ka”。 读“qiǎ”时,有下列五种意思:1.夹住,使不能活动。2.夹东西的器具。3.设在交通要道或地形险要处的岗哨或检查站。4.控制或阻拦。5.用虎口紧紧按住。读“kǎ”时,是译音用字,即翻译外文时用的读音。如“卡宾枪”“卡车”“卡片”“卡通”及“卡拉OK”等这些词语中的“卡”都读“嫩”。 《凡卡》是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写的,因此,“凡卡”中的“卡”应作为译音用字,读“kǎ”。 二、“凡卡”姓什么,名叫什么
课文开头说“九岁的凡卡·茹科夫”,给爷爷写信的署名却是“伊凡·茹科夫”,而整篇叙述故事时,则都用“凡卡”。 “凡卡”到底姓什么,名叫什么呢?
按照俄国人的习惯,对人的称呼是先呼本名,再呼父名,最后呼姓,三者之间用间隔号隔开。而这种本名、父名、姓的全称人名,一般用在比较严肃的场合。在日常生活中,父名可以省去,只称姓和名。比如“凡卡·茹科夫”,省去了父名,“凡卡”是本名,“茹科夫”是姓。俄语中用于人名的词不多,常用的(包括男女人名)只有200多个,这些人名都有固定的爱称,爱称一般只限于在亲人或亲戚之间使用。 “伊凡”是“凡卡”的爱称,相当于我国小孩名字前加个“阿”或“小”字,叫成“阿×”或”小×”。作者在叙述故事时用了凡卡的本名,而当凡卡给爷爷写信时,使用的是凡卡的爱称。综上所述,“凡卡”是本名,“凡卡·茹科夫”是名加姓,“伊凡·茹科夫”是爱称加姓。 三、九岁的凡卡怎么能写这么好的信
课文的开头写道: “九岁的凡卡·茹科夫,三个月前给送到鞋匠阿里亚希涅那儿做学徒。”凡卡才九岁,又是当学徒,怎么会给爷爷写信呢?
凡卡是否进学校读过书,课文中并没有提起。在现实生活中,虽没进过学校,但会识字写信,不是没有可能。高尔基不是在少年时代也没有受过多少学校教育吗?可他靠自学,后来成为大文学家。可是凡卡的信为什么写得那么好呢?我们知道,《凡卡》是一篇小说,是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的内容虽然来自现实生活,但它并不是生活的记录。因此,《凡卡》的情节和人物都是作家虚构的,不应把它看成是真人真事的记录。文学作品是靠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的,那信是作家模拟儿童的口气写成的。要是作家按九岁儿童的水平,故意把信写得半通不通,又如何刻画出生动感人的形象呢?还怎么能成为文学作品呢? 四、为什么只用前引号
运用引号是为了表示文中的引用部分,一般应有前引号和后引号。课文《凡卡》中连续在第十、第十一、第十二这三个自然段引用凡卡给爷爷写的信,有的有前引号和后引号,如第十二自然段。可是,在文中的第十、第十一自然段都是只在开头用了前引号,没用后引号,这是为什么呢?这不是作者的疏忽,也不是课文印错了,而是因为所引用的部分包含了第十、第十一、第十二这三个自然段的内容,这几个自然段引用的话在凡卡的原信中是前后连续的。如果在这三个自然段的每一段末尾都用上后引号,也就是每个自然段前后都加引号,那就表现不出这些段落之间的紧密关系,只表示这几段话原来是不连续的,是有所选择的引用而已。如果把第十、第十一、第十二这三个自然段合成一个自然段,只用一个前引号和一个后引号,那么条理层次就不够清楚,也不容易表达凡卡思念爷爷感情的起伏。如果第十、第十一自然段前面都没有前引号,那么粗心的读者就会误认为这两段内容不是引用的。所以,还是课本上的用法比较好。 五、凡卡和爷爷为什么不同姓
我们从课文中得知,凡卡的爷爷叫“康司坦丁·玛卡里奇”,凡卡怎么和爷爷不同姓呢? 《凡卡》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九岁的凡卡没爹没娘,只有爷爷一个亲人了。爷爷是日发略维夫老爷家的守夜人。另外,找出原著《契诃夫小说选·上》(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细读,就知道:凡卡的母亲在世时,是日发略维夫老爷家的女仆。母亲去世后,凡卡被送祖父的住处。凡卡在信中对爷爷写了这样一段
参考资料 学习帮手
word格式整理
话:“等你去世,、我一定要祷告,求上帝让你的灵魂安息,就跟为我妈彼拉盖雅祷告一样。”如此看来,康司坦丁与凡卡的母亲是父女关系。按中国的习惯,凡卡应称康司坦丁为外祖父或外公。但在欧美国家,对父亲的父母与对母亲的父母,一律称祖父、祖母或爷爷、奶奶。由此可见,被凡卡称作爷爷的“康司坦丁·玛卡里奇”是凡卡母亲的父亲,也就是我们中国人所称的外公。作为外公的“康司坦丁”当然不会和自己的外孙“凡卡”同姓了。
参考资料 学习帮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76d6fee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