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比较阅读答案

2022-05-26 02:04:2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愚公移山比较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愚公移山,答案,比较,阅读
愚公移山比较阅读含答案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每题3分,共9分) 太行、王屋二山,----始一反焉。 【乙】卖蒜老叟【清】袁枚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释】①睨:眼睛斜着看。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南阳县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每天到演武场传授枪棒技法,观看的人十分多。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咳嗽不断,他看了杨二的武艺后讽刺杨二。杨二听说后大怒,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傲然对老人说:“老头你能这样吗?”老人说:“你这样也就能打打墙壁,却不能打人。”杨二怒喝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怪我。”老人笑着说:“我一个老头都快要死了,如果用我的性命成全你的名声,死而无撼。”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皮,杨二特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自己错了。”杨二想拔出拳头,但是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之后,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杨二,只见杨二已经摔得翻过一座桥了。老人慢慢背起他的蒜走了,一直到最后也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 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叩:敲打 磕;3.且:将近 况且;C.之:代词;D.许:赞成, 左右。故选:C

A石垦壤 头曰:“晚生知罪矣。” B.年九十 焉置土石 C.跳往助 旁睨而揶揄 D.杂然相 陷入尺 1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始:才。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B一反焉(始:开始) C.观者如(堵:墙) D.老人鼓腹之(纵:放开)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中甲文段没有运用对比。

1




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乙文段中画线句“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的 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段靠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D.乙文“卖蒜老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8.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甲】 太行、王屋二山,--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惩山北之塞 :苦于 明年 :到了

2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3)对[][]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误,甲文愚公之妻“献疑”是提出疑问,目的是解决问题,不是阻止移山;智叟“笑而止之”是嘲笑愚公并阻止移山,坚决反对移山。) A.甲文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可见他们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乙文富者两次说“子何恃而往”,说明富者也是坚决反对贫者去南海的。

B.两文都强调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但两文的表达方式不一样。甲文叙事为主,理寓事中;乙文叙议结合,说理为主。

C.甲文写太行、王屋二山高大,乙文写西蜀距离南海遥远,都突出了困难之艰巨,从侧面衬托了人物形象。

D.愚公和贫僧勇于挑战,最终都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困难、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伟大气魄。

4成语故事《南辕北辙》中想去楚国的驾车人也像愚公和贫僧那样执着,却没有达成所愿。请仔细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对你有什么启示。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解释:《愚公移山》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为学》告诉我们,我们只有立下了目标,努力去实现,才会获得成功。主观努力是成败的关键。人贵立志,事在人为。《南辕北辙》中楚国的驾车人也像愚公和贫僧那样执着,却没有达成所愿,是因为他的目标错了,所以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实现目标。这个故事告诉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惩山北之塞 ___苦于_ ②甚矣,汝之不惠__同“慧”,聪明__ ③西蜀之去南海 ___距离_④子何恃而往____凭借,依靠

3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他们)凿石头、挖土,用箕和畚(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我打算到南海去,(你觉得)怎么样?

(3)甲、乙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你从愚公和僧贫者身上得到了什么启发? 都运用对比。启发:愚公立志移山,终于搬掉了两座大山;僧贫者凭借双脚云游南海并胜利归来。人要立志,并要付诸行动;只要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10.解释加点的词。(2)

(1)甚矣,汝之不惠 同“慧”,聪明 (2)子何恃而往 (3)越明年 (4)年且九十 将近

11.下面加点词的用法或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D项中两个“之”都是“动词,到”的意思。A项中两个“其”分别是“代词,指愚公”“代词他的,指自己的”的意思;B项中两个“而”分别是“转折连词,可是”“连词,表顺承,这样以后”的意思:C项中两个“以”分别是“介,把”“介词,在”的意思。)(2)

A.惧其不已也 独行其道 B.而山不加增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C.以告富者 盖予以八月之望过洞庭 D.吾欲之南海 已而之细柳军 12.翻译句子。(4)

(1)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2)

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2)

一个人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蜀地边境的()和尚吗 13. 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2) 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

14.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住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3)

愚公不愚蠢,他挖山体现的是一种锲而不舍、不放弃、有毅力、有长远打算的精,从他不愿绕山开路,而愿意去挖山,也能看出愚公不逃避问题。他想要挖山的本质,也是为他人着想,但他挖山的行为却不值得借鉴。

4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聚室而谋曰( 召集全家 2)如太行王屋何( 把……怎么样) 3)惧其不已也( 停止) 4)子何恃而往(凭借什么) 5)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难道)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句话的意思。(4分)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于是就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成年男子,敲石挖土,用箕畚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去 2)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穷和尚告诉富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

9.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3分) ①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1分)②甲文以神话结尾,(1分)乙文以议论结尾。 10.对两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A.甲文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B.甲文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乙文“子何恃而往”出现了两次,第一次表达了富和尚疑惑的态度,第二次表达了富和尚嘲讽的态度。

D 甲乙两文都采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主人公:甲文将智叟与愚公作对比,突出了愚公的在智大勇;乙文将富和尚与穷和尚作对比,突出穷和尚志向坚定,行动力强。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2024题。(14分)

【甲】北山愚公者,---河曲智叟亡以应。(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曰:“不也。”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节选自清代吴敏树《书谢御史》)

5




赵国的大将、封为马服君的赵奢的妻子,是赵括的母亲。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孝成王命令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快要出征的时候,赵括的母亲呈上书信向赵王诉说道: “赵括不可以被任命大将。”赵王问道:“这是为什么呢?”赵括的母亲说:“原先我侍奉赵括的父亲时,孩子的父亲当时身为大将。他用自己的奉禄供养的食客要以‘十’这个数目来计算;他所结交的朋友要以‘百’这个数目来计算;国王和王室贵族赐赠的钱财丝绸,他全部都把它们分给军吏、士大夫;从接受出征命令的日子起,就不再过问家中私事。现在赵括一日作了大将,面向东接受军吏的拜见,军吏中没有敢于抬头亲近地看他的人;赵王所赐赠的金钱丝绸,他回家后也全部收藏起来;况且每天寻找可买的合宜的田地房屋,(总想扩充自己的私有。)赵王您认为他像他的父亲吗?父亲、儿子不同,居心有着差异。我希望国王不要派遣赵括为大将领兵出!”赵王说:“作为赵括的母亲,你还是放下这事不要管了吧,我的计划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说:“国王您最终还是要派遣他为将,那么如果有了不称大将职责的情况发生,我这个老妇人能够不随着受处罚吗?”赵王说:“不会连累你的。”赵括既已领兵出征,代替廉颇才三十多天,赵军果然大败,赵括战死而赵军倾覆。赵王因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所以最终没有加罪于她。

2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荷担者三夫__肩负、挑_ 2)赵兵果败,括死军覆___覆灭 ______ 3)母置之,吾计已决矣___放弃,放下不管_ 4)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___称职_____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 )(2分) A.且焉置土石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括母上书言于王曰 C.尽以与军吏、士大夫 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D.始龀,跳往助之 王终遣之 22.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2分)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 23.翻译下面文言语句。(4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子都比不上。_ 2)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_他父亲当时做(是)大将,用自己的俸禄供养的食客(谋士)要以“十”这个数目来计算,所结交的朋友要以“百”这个数目来计算__

6




24.乙文描写了一位有德有识的母亲。她上书推辞儿子为将,说明她深明大义,有自知之明;她能看出儿子和丈夫的差别,说明她___考虑问题周到,观察细致入微___;她讨得“无随”的承诺,说明她_见识深远、处事周密__。(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小题(13分) 【甲】太行、王屋二山,---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 ②曩:以往、过去。

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巷子里,甲老翁的妻子、子女离开故乡,只有他自己而已。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翼,雍两州远处交游,但没有登过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说:“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的不对!以前的愚公,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人都去了,走过钱塘,渡过长江,走着从鸸到泰山脚下。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1)惩山北之塞 苦于 ; 2)杂然相许 赞同

3)是山余亦未登 ; 4)向吾远游冀﹑雍 先前,原来 10./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七八岁,刚开始换牙,蹦蹦跳跳地前往帮助他们。__ 2)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

走过钱塘,渡过长江,走着到了泰山的北面__ 12.这两则故事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3分)

_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__

7




(三)文言文阅读(15分) 【甲】太行、王屋二山,--无陇断焉。

【乙】鲁公治国,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不能决,事又寝

【注】①颠踬:被东西绊倒。②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③寝:停止。

鲁公修建一个园子,想要凿出一个池子。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放土。鲁公于是停下来了。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他的方法去做。他的妻子说:“你就不怕小女儿跌倒吗?”鲁公又停下来了。(又)有人说:“如果你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话,又想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做。家里又有人阻止他说:“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值得考虑啊。”鲁公犹豫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停下来了。 24.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2分) / / 又何 焉? 2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4分)

1)固不可彻__改变_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__穷尽___ 3)鲁公治国_修建__ 4)公犹夷不能决___决断或决定__ 2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1分) A.惧其不已也 其真无马邪 B.汝心之固 公善之

C.以残年余力 以君为长者 D.而山不加增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分)

_______(他们)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___ 2)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2分)

_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很值得考虑。_____ 28.【甲】文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_”,移山的目的是“_指通豫南,达于汉阴__”。(用原文回答,2分)

29.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获得的启示。(2分)

8




_愚公坚定信念,移山成功;鲁公畏手畏脚,修园失败。我从中获得的启示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有决心,有毅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坚持到底就会成功,否则将一事无成。 阅读文言文,完成1620 。(共12分)

(一) 北山愚公者,----,汉之阴,无陇断焉。(节选自《列子》)

(二)发鸠之山①,其上多柘木②。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③、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④,是炎帝之少女⑤,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⑥于东海。注释:①发鸠(jiū )之山:山名。②柘(zhè)木:柘树。③文首:头上有花纹。④其鸣自詨(xiào):它的叫声很像自己呼叫自己。 ⑤少女:小女儿。⑥堙(yīn)填塞,堵塞。 节选自《山海经》)

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被海水淹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16.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含义。(4分)

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用箕畚装 2)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无”,没有 3)其妻献疑 提出 4)始龀 刚换牙,指七八岁 17.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C

A.且焉置土石 有鸟焉 B. 以君之力 以为妙绝 C. 出入之迂也 惧其不已也 D. 甚矣,汝之不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8.用“/”给选文(二)画线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 溺而 / 19.翻译:其如土石何?。(2分) 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20.请从人物形象和主题上说说这两则选文的共同点。(2分)

人物: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顽强毅力。主题: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顶真,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包含怎样的思想意义?(3分) 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滴水穿石,绳锯木断。

9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15分) 【甲】愚公移山【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磨针溪是在眉州的象耳山脚下。世世代代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年且九十( 将近) (2) 方磨铁杵 正在 3)始一反焉(同“返”,往返) 4)媪自言姓武(

12.【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D)(2分) A 且焉置土石 B 以君之力 无陇断焉 河曲智叟亡以应 C 惧其不已 D 操蛇之神闻之 其如土石何 告之于帝 1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14.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1分) 15.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2分) 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

16.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2分) 匡衡凿壁偷光 / 孙康 雪照读 / 车胤 囊萤读书等

17.【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

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2529题。(18分)

10




【甲】北山愚公----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安丙,字子文,广安人。淳熙间进士,调大足县主簿。通判隆庆府,嘉泰三年,郡大水,丙白①守张鼎,发常平粟振②之。寻又凿石徙③溪,自是无水患。知④大安军,岁旱,民艰食,丙以家财即下游籴⑤米数万石以振。上闻之,诏加一秩⑥。 ——节选自《宋史·丙传》【注释】①白:禀告。②振:通“赈”,救济。③徙:移走,改道。④知:做知军(知军是宋代地方军队长官)。⑤籴(dí):买粮食。⑥秩:官职级别。

安丙,字子文,广安人。淳熙年间考中进士,调任大足县主簿。任隆庆府通判,嘉泰三年,

郡中发大水,安丙禀告守臣张鼎,发放常平仓的粮食救济灾民。不久又开凿山石使溪水改道,从此没有水灾。任大安军知军,发生旱灾,百姓吃饭困难,安丙用自家财产到下游买了几万石米救济。事情报告皇帝后,下诏增加一级官阶。 2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4分)

1)且焉置土石(哪里) 2)始一反焉(同“返”,往返) 3)自是无水患(此,这) 4)上闻之( 听到

26.下列句中加点字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D )(3分)

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曾益其所不能 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寻又凿石徙溪 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 杂然相许 D.跳往助之 / 发常平粟振之 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丙以家财即下游籴米数万石以振。

安丙用自家财产到下游买了几万石米来救济

28.甲段写了愚公哪几件事?乙段写了安丙哪几件事?(4分)

答: 愚公:召开会议,率众移山;安丙:开仓赈灾,凿石徙溪,籴米赈灾。

29.衣、食、住、行是人们关注并解决的民生问题:愚公为家人解决行路难的问题,安丙为百姓解决缺口粮的问题。请你为愚公或安丙的思想行为写一段50字以内的评语。(3分) 答:【示例一】愚公立志移山,勇气魄力可嘉;愚公言出必行,敢于挑战困难;愚公目标远大,奋斗到底。【示例二】安丙爱民如子——为了救济遭受旱灾和水灾的饥民,他或开仓放粮,或出钱买粮。安丙治水有方——面对洪水,他组织民众开凿山石,使溪水改道,从此根除水患。

11






1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7093662cc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6a.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