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答题

2023-01-26 12:26: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心理答题》,欢迎阅读!
社会心理,答题
社会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

1社会 :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同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2社会角色 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3自我 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4、首因效应 :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5光环效应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罩上类似的色彩。

6、人际关系 :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7、从众 :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8社会促进和社会惰化

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 社会惰化: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9、爱情 :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10家庭生命周期:反映了一个家庭从形成到解体的过程,是美国学者研究人口问题时提出的。

二、问答题和论述题(每题10分,共70分)

1 简述社会理学的两种定义。

答:1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社会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他主张社会理学主要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揭示个体的社会行为的依存条件,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过程。

2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社会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以对人类反应、沟通以及本能和习惯行为的群体塑造类型的解释为出发点,研究体的社会行为的心理学有赖于对个体生活在其中的历史的与社会环境的理解。


2 简述角色扮演过程的三个要素。

答:角色扮演过程含有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要素。1)角色期待:个体承担某一角色,首先遇到的是他人与社会对这一角色的期待,社会公众对其行为方式的要求与期望。如果个体偏离角色期待可能招致他人的异议或反对。2)角色领悟:也就是个体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个体往往根据他人的期待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塑造自己。3)角色实践:在角色期待与角色领悟的基础上,个体实际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其社会角色的过程。

3 行为原因的分类是什么?

答:1)内因与外因:行为内因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行为外因是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任务难度等。

2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部分是可变的,另一部分是稳定的。内部原因,比如人的情绪易变,而人格特征、能力则会在长时间保持稳定;外部原因中,工作性质与任务难度相对稳定,而气候条件则易于变化。

3)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有些原因个体能够控制,有些原因是不可控的。如果是可控的,表明个体通过主观努力可以改变行为及其后果。如果行为原因是不可控的,智力因素、工作难度等,表明个体通过努力也有可能无能为力。

4 简述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答:1)相互性原则: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彼此间的相互重视与支持。任何个体都不会无缘无故地接纳他人。喜欢是有前提的,相互性就是重要的前提,我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人际交往中的接近与疏远、喜欢与不喜欢都是相互的。

2)交换性原则: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在交往过程中的得大于失或得等于失,至少是得别太少于失。人际关系的发展取决于双方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进行的选择。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自我价值是通过他人的评价而确立的,个体对他人评价极其敏感。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而对否定自我价值的他人则予以疏离,与这种人交往时可能激活个体的自我价值保护动机。

4)平等原则:交往双方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影响力、对信息的掌握等方面往往是不对等的,这会影响双方形成实质性的情感联系。但如果平等待人,让对方感到安全、放松与尊严,我们也能和那些与自己在社会地位等方面相差较大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 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动机引发与维持活动,对提高活动效率有重要意义。但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并不呈正的线性关系。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动机强度过低或过高,均会导致活动效率下降。根据研究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这种最佳水平随活动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并且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比较简单的任务中,活动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6 简述态度转变的模型的要点。

答:态度转变涉及四个方面的要素。首先是传递者。传递者是沟通信息的提供者,也是试图以一定的方式引导人们发生态度转变的劝导者;第二是沟通信息。态度转变,是接受者意识到自己的态度与外在的信息存在差异后发生的。沟通信息是态度转变的最直接的原因;第三是接收者,也是态度转变的主体,一切说服的努力,只有为态度主体所接受,才能发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6ba070f7cd184254b3535ab.html

微信扫码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