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晚唐烧尾诗与文人心态》,欢迎阅读!
中晚唐烧尾诗与文人心态
作者:雷晓妍
来源:《语文学刊》 2015年第8期
雷晓妍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摘要] 科举制度肇始于隋代,发展到中晚唐对士人生活的影响已经渐趋深入,科举及第也逐渐变为文人士子们毕生的追求。无论是新科进士放榜,还是放榜之后的参谒座主、宰相以及名目繁多的宴集等一系列的活动都能引起唐代全社会的关注。而与曲江大会、杏园探花宴、雁塔题名等活动相比较来说,对“烧尾宴”的关注相对较少。唐代士人围绕“烧尾宴”创作的诗歌数量不多,但是这些诗歌却能直接而真实地反映出科举考试对唐士人的心灵震慑力,以及文人士子的科举心态。
[关键词】 唐诗;.烧尾宴;文人心态
[中图分类号] 1207. 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8610(2015)08 -0091 -02
[作者简介]雷晓妍,女,内蒙古通辽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一、烧尾宴与唐代科举
“烧尾”一词源于唐代。《辨物小志》载:“唐自中宗朝,大臣拜官,例献食于天子,名日‘烧尾’”《封氏闻见记》卷五《烧尾》条记载:“士人初登荣进及迁除,朋僚慰贺,必盛置酒馔音乐以展欢宴,谓之‘烧尾’”《旧唐书·苏瑰传》载:“(瑰)景龙三年,转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许国公……时大臣初拜官,例许献食,名为‘烧尾’……”由上述记载可以看出,“烧尾宴”是指新官上任或官员升迁,以及新科进士登第后招待天子或前来恭贺的亲朋同僚的宴会。“烧尾宴”是唐代特有的宴会,其流行的时间并不长,从唐中宗景龙(707~ 709)时期开始至玄宗开元中停止,约二十年光景。烧尾宴由最初带有一定礼仪性的官方宴会逐渐演变为朋侪为登第进士贺喜的宴会。
关于“烧尾”一词的解释历来有多种说法,与科举登第或官员升迁相关的大体有以下三种:一说兽可变人,但独独尾巴不能变没,所以只好烧掉尾巴;二说新羊初人羊群时,只有烧掉尾巴才能被接受;三说是鲤鱼跃龙门,必有天火将尾巴烧掉才能变成龙。“一个士子初蒙拜授,在唐人看来,犹如由虎变人——人仕升官为由虎变人,落第左迁则是由人变虎。这种观念深刻反映了唐人的一种民俗心理——但此时其尾尚在,为了他的前程,便一定要把尾巴烧掉,所以此人升官后的这次隆重宴会,实有众人助其“烧尾”之意。”而新羊初入羊群,都要受到排斥,如果能用火烧掉尾巴,才能安定。这样来看新官或新科进士举办“烧尾宴”招待同僚或同年友人,也有拉拢关系、免遭排斥的目的。而“鱼将化龙,雷为烧尾”一说与猛兽变人需烧尾属于同一种解释。无论是进士登第还是新官上或官员的升迁都预示着人从普通平民或官吏上升进入到贵族士大夫阶层,由此可见,无论哪种解释,其含义都是在借“烧尾”来说明士人在升官或科举及第后身份的巨大变化。在唐人眼里,一旦“烧尾”就不仅意味着自己一生仕途顺达,同
时也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无怪乎唐代文人士子对“烧尾宴”有如此强烈的渴慕和艳羡之情。
唐人擅用诗歌记录和表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科举从而也成为唐诗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和背景。其中,描写“烧尾宴”的诗歌特别值得关注,这些诗歌虽然数量不多,却在一定程度上生动地反映唐代科举宴集活动,同时也最直接且最真实地展现出文人士子的科举心态。本文论述的范围包括直接描写烧尾宴、烧尾、鱼龙等及间接相关的诗歌。本文旨在于唐代科举背景下,以“烧尾宴”为切人点来探讨中晚唐进士乃至唐代士人对科举与仕途的美好寄望及其文人心态。
二、烧尾宴诗体现的文人心态
唐代“烧尾宴”与闻喜宴、关宴、杏园探花宴等新科进士的群体性宴会不同,虽也属于进士登第后所设的宴会,但却是新进士宴请朋侪的家庭私宴。因此,关于“烧尾宴”,唐代史料记载相对较少,对于整个宴会场面的境况具体如何,有哪些礼仪程序和活动等内容知之甚少。烧尾宴从祝贺新官上任或官员升迁发展为贺进士登第的宴会,因此,“烧尾宴”也逐渐走人文人诗歌殿堂,唐末诗文中就往往以“烧尾”、“龙门”、“鱼跃”来指代士人科举登第,用“点额”、“曝腮”来借指士人落第。这样“烧尾宴”在文人诗歌中就有了特殊的内涵,具体来说,中晚唐诗歌中有关新科进士“烧尾宴”的意蕴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友人及第的衷心祝贺与艳羡
“金榜题名”是人生中的一大喜事,受“烧尾”观念的影响,新科及第者为了在今后的仕途上有一个好的开端和兆头,往往举办烧尾宴会招待前来恭贺的亲朋同僚,作为道贺者,对于主人及第表达了由衷的祝贺,同时多少也会流露出自身的羡慕之情,如黄滔诗《喜陈先辈及第》云:
今年春已到京华,天与吾曹雪怨嗟。甲乙中时公道复,朝廷看处主司夸。飞离海浪从烧尾,咽却金丹定易牙。不是驾前偏落羽,锦城争得杏园花。
黄滔,唐末诗人,泉州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应举二十年不第,唐亡后入闽做官。此诗作于光启二年,诗中陈先辈即指晚唐诗人陈峤。陈峤从大中十一年( 857)起参加科举考试,累举不第,直至光启二年(886)才得以登第。当诗人听到与自己有同样艰难经历的友人终得一第的消息时,万分高兴写下了这首诗以示祝贺。诗歌开头两句说:今年春天,一年一度的科举考试如期与京城举行,上天终于给了我辈洗除多年不第的耻辱、怨愤和嗟叹的机会,暗示友人此次科考及第的事实。颔联两句说明友人在今年的科考中表现突出,并受到朝廷于主考官的夸奖,自豪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三秦记》中记载:“龙门之下,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颈联“飞离海浪从烧尾,咽却金丹定易牙”两句先是将友人比作海里的鱼,在经过了多年的尝试之后终于跃过龙门,经天火烧掉鱼尾变成了飞龙,此处的“烧尾”即比喻登科中举;然后又用道家服食金丹可使人返老还童最终成仙的理论,暗喻友人得中科第,期间的艳羡之情委婉含蓄。诗歌尾联两句转写自己累举进士不第的遭遇,自己金榜无名又怎得机会与新科进士去欣赏杏园的各色名花呢?黄滔咸通十三年(872)初举进士,却直到乾宁二年( 895)才得以及第,这首诗一方面表达了对陈峤及第的欣慰与喜悦,另一方面又在艳羡中流露出对自身长久困于科场的哀叹与无奈。
(二)对自身入仕无门沉重慨叹与愤懑
在中晚唐末世时代背景下,文人士子的科举之路也变得异常艰辛,累举不第或者久试才得一第的现象几乎成为每个贫寒士人普遍的人生经历。像“烧尾”这一类有很强象征意味的词语对他们心理有强烈的刺激性,他们不止一次地与“烧尾”擦肩而过。入仕无门的痛苦久久地萦绕在他们心头,如许浑有诗《晚登龙门驿楼》云:
鱼龙多处凿门开,万古人知夏禹材。青嶂远分从地断,洪流高泻自天来。风云有路皆烧尾,波浪无程尽曝腮。心感膺门身过此,晚山秋树独徘徊。
许浑是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诗有“许浑千首湿”的评价,累举不第,终于文宗大和六年( 832)进士及第,一生科举仕途极为艰辛。此诗为诗人某次科举落第后登龙门驿楼有感而发。诗歌首联诗人着眼于眼前之景,用“万古人知”表达了自己对大禹开凿龙门开山疏水千秋壮业的慨叹与仰慕。颔联续写眼前之景:放眼望去青嶂远分,洪流高泻,生动地展现出龙门的雄伟气势。颈联“风云有路皆烧尾,波浪无程尽曝腮”则触景生情,由景写思。烧尾,此处亦喻科举登第,曝腮,即曝鳃,《艺文类聚》有鱼集于龙门之下,得上者成龙,不得上者则曝鳃龙门的传说记载,后人因以比喻挫折和困顿。在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烧尾、曝腮两个典故,慨叹士人皆人仕有路,单单自己科举不第,入仕无门。尾联诗人再用典故,“膺门”即东汉李膺之门。据说李膺官至隶校尉,海内名重,凡受他接待的宾客,称作登龙门,后以此泛指有名的大臣之门。在这里诗人感于前人能遇知音并有机会登“龙门”的佳话,同时慨叹自己如今虽过“膺门”,却无人援荐,只能于傍晚秋林中独自踌躇徘徊的落寞下场。全诗多用典故,借“烧尾”婉转抒怀,写出了自己人仕无门的无奈与愤懑,情感含蓄而深沉。
三、结语
综上所述,“烧尾宴”是官员升迁或进士登第所举行的唐代特有一种宴会。由于性质上属于家庭私宴,因此在唐代官方史料中对于“烧尾宴”的记载相对较少,以其为表现中心的诗歌创作主要集中于中晚唐时期。这些诗歌虽然数量不多,但却能折射出中晚唐末世社会、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状况,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真实而形象地揭示出了中晚唐文人士子的科举心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6acbed0ef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