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三则同步学案2012学生 龚德国

2022-10-21 09:11: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朱子语类》三则同步学案2012学生 龚德国》,欢迎阅读!
朱子,德国,同步,学生,2012
《朱子语类》三则同步学案

.疏通课文

第一则 朱子讲读书方法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真意)若读之数(shù)(几次)略晓..(大略通晓)其义即厌(通“餍”,)之,欲别求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领略其中旨)也。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只提醒精神,终日着意..(用心)看得多少文字(理解)得多少义理!(仅仅)为懒倦,则精神自是..(从此)(kuì)(昏乱不清醒)只恁昏塞不通,可惜!

1.此则讲了一种怎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说明。

2.在你的印象中,还有那些名言警句是谈论此类读书方法的?

第二则 讨论天理与人欲的问题

问:“寻常..(一般情况)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及到做时,乃(却、竟然)()人欲引去,事已(完毕)却悔,如何..(怎么办呢)?”曰:“ 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功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洒扫收拾,喻把问题梳理清楚),方得..(才能够(做到))。如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应该)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着,(自己)不知不觉行从(顺着)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 huì杂草丛生),又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关键)。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就要去做克己的功夫)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着力,自然存(依照)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固然)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分辨教会这些(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而后行之。若是中人..(普通人)之资质,须大段..(仔细)着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照应、克制(自己的欲望))始得。曾子曰:‘仁(实现仁德)以为(作为)己任(使命)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战战兢兢....

(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从今以后)吾知免夫..(免于(祸害))小子..(弟子们)

(应该,应当)是恁地用功,方得。” 1.文中“大路、小路”各喻代什么?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用原文回答)

2.圣人、贤人、普通人在天理人欲之间各是怎样选择的?

3.本段引用曾子的话,有何目的?

第三则 讨论义利之辨

廷秀问:“今当读何书?曰:“圣贤教人,都提切己..()说话(说教),不是教人向外..(只求表面;向外人炫耀),就纸上读了便了.自家今且剖(pōu)判(分辨)一个义利.自睹(察看)当自家,今是要(只要求得)人知?要自为已...(己为自己)?孔子曰:“君子喻(懂得)于义,小人喻于利.又曰‘古之学者..(求学的人)为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今之学者为人..(为了(做给)别人()).’孟子曰‘亦有仁义而已..(罢了),何必曰利!孟子虽是为时君..(当时的君主)言,(对于)学者亦是切身事.大凡为学..(做学问),且须分个内外,这便是生死路头....

(关键)!今人只一言一动,亦步亦趋,便有个为义为利在里.从这边便是为义,从那边便是为利;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指境界)),向外便是趋于不肖..(不才,不正派)之途.这里只在札定脚...(踏踏实实)做将(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意),无可商量.若是已认得这个了,里面..(深入其)(极,很)有工夫,却好商量..

((进一步)讨论). 1.朱熹批判了当时社会的哪种不良现象?

2.“义利”观与朱熹的“天理人欲”观有何内在联系?

3.今天,你如何看待“义与利”的?

.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芜秽.. 如履薄 定脚 不肖 战战兢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古之学者..为人 ②只提醒..精神 ③天理..所在 ④寻常..遇事时 ⑤若是中人之资质.. ⑥不流

于人欲 ⑦须大段着力.. ⑧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⑨不得苟且..放过 ⑩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或者异体字,并翻译其意思 ①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②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③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 ④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 4.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实词 (1)

①穷得多少义理 (《<朱子语类>三则》) ②穷则独善其身

③则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④岂效穷途之哭?(《滕王阁序》) ⑤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 ⑥穷乡僻壤 (2)

①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朱子语类》) ②愚臣处不讳之朝(《求谏》) ③不见玉颜空死处(《长恨歌》) ④留恋处,兰舟催发(《雨霖铃》) ⑤处江湖之远(《岳阳楼记》) ⑥久与贤人处则无过(《庄子》) ⑦处分适兄意(《孔雀东南飞》) ⑧幽独处乎山中(《涉江》) (3)

①此天理人欲交战之机(《朱子语类》) ②一日万机(《求谏》) ③机发吐丸(《张衡传》) ④不闻机杼声(《木兰辞》) ⑤睹其机兆(《先主传》)

⑥成败之机,在于今日(《诸葛亮传》) ⑦太祖少机警(《三国志》) (4)

①若读之数过(《朱子语类》) ②卒令不闻其过(《求谏》)

③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

④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⑤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

⑥愿枉车骑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过犹不及 (5)

①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朱子语类》) ②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朱子语类》) ③克己复礼(《论语》)

④围之不继,攻之不克(《烛之武退秦师》) ⑤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贞观政要》) ⑥然性俭克,少恩情(《朱脩之传》) ⑦不克蒙其泽(《祭十二郎文》) 5.解释下面句子中的虚词 (1)

①略晓其义即厌之(《朱子语类》)

②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求谏》) ③即从巴峡穿巫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④即今之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 ⑤来即我谋(《氓》)

⑥须行即骑访名山(《梦游天姥吟留别》) ⑦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⑧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2)

①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朱子语类》) ②则是不乃窃齐国„„乎?(《胠篋》)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

④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蔺列传》) ⑤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⑥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庖丁解牛》)


⑦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

①必须明理以先之(《朱子语类》) ②勇猛以行之(《朱子语类》) ③何以利吾身(《孟子见梁惠王》) ④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胠篋》) ⑤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⑥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向脊轩志》)

⑦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便即护短不纳?(《求谏》) ⑧夫夷以近,而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 6.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并解释句子 ①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②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 ③仁以为己任 ④乃为人欲引去 .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略晓其义即厌 夫秦何厌之有哉 B.明知合行大路 文章合

为时而著 C.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文章须自出机 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喻于义 不能喻之于怀 B.自然存天理而行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C.明知合行大路 朝交欢 合家欢乐 D.一步一趋

,便有个为义为利在里 向外便是趋

愚不肖之途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 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 B.吾知免夫,小子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C.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 D.这里只在人札定脚做将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 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B.事已却悔,如何.. 今是要求..人知?要自为己? C.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在学者..亦是切身事 D.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 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 5.下列句子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 B.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 C.龙洞山农叙《西厢》 满场是假,矮人何辩 D.则精神自是愦愦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则选文作者认为读书须读到爱不释手,才能见真味。略知其义,不能得真味。只要提神醒志,天天用心,就能够穷得义理。

B.第二则选文作者认为平常遇事时,人们也知道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但到做事时却不知“克己”。因为天理如大路,人欲如小路。C.第二则选文作者认为要存天理,平常遇事,一定不能轻易放过,必须先明理。

D.第三则选文作者认为读书有“为义”而读和“为利”而读之分。为义而读书便是入圣贤之域,存天理;为利而读书,便是趋向愚、不肖之途,流于人欲。

7.下列对宋明学术思想及代表人物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元晦是封建社会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儒学的集大成者。宋徽州人。

B.理学最初只是一种哲学思想,有积极的一面。后来成为“钦定”思想才变味。

C.李卓吾是明代杰出思想家,强烈反对偶像崇拜,其思想源出王守仁“心学”。

D.理学虽然是对孔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但也融合吸收了不少释、道的思想。

.课外阅读

成才源于苦读

论学不如好学,好学不如苦读,好与苦固为一体,舍其一,皆非为学。

肃秋之晨,黑云抑天,瑟瑟秋风,涓涓细流,喃喃断燕,匆匆步吟。虽无管弦之盛,却有其清幽雅致之美。

芸芸学子皆切于时,快步若飞,胜比急湍猛浪。鸣铃顿起,室内书声多涌起。虽不比阳春却胜似白雪。孰谓一代衰一代,分是英雄出不穷。千古名流道不尽,大江东去,浪淘尽,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数千学子聚于此,皆为求学奋今朝。今朝苦读,明朝就,明朝功成留英名,不负十载寒窗苦。

东风柔柔花四舞,浓露莹莹树旖旎。人之所以称智,俱因其苦学。然学亦有道。好学,勤学,苦学亦其精华矣。欲出人之远,俱得苦学勤思,冀其有所获。由此,智者益智,反是,愚者益愚。

君子常学、好学、苦学,方能成其高;圣者勤学、博学、研学,方能就其深。人不患书多,患其书多而不读,多读而不思。学如春耕秋收,勤惰终无获。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智者博学,功在其苦。

郊野腊梅斗冰雪,幽谷兰草笑春风,苍穹雄鹰搏长空,寒窗学子苦孤灯。圣者不问苦乐,不计成败,一根傲骨支于体,苦学精神气冲天。白日恰似冰底水,尽日东流人不知。莫学龙钟来叹息,苦学勤思少遗憾。

光阴易破青春之面饰,会为美人额梢掘浅漕。愿君学海苦作舟,书山浩路勤为径,志存青山永不摇,功盖长江流不尽。

天理人欲杂谈

天理与人欲的问题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儒家一贯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横行则天理灭,要克服人的一心之私欲,使之符合礼的要求。

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中,必须把精神的要求放在前面。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实际上是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朱熹主张人追求精神的需求应该超过对物质的需求。这才是朱熹原本的意图。朱熹不是教大家不吃不喝,而是为了说明精神的需求最重要,不要为了物质的需求,把精神的需求都废除了。

今天,我们重提朱子的学说,不光是为了了解古代文化,更重要的是,合理继承古人的精神遗产,为现实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当今社会物质虽然高度丰富了,但一些人仍是欲壑难填,在物质的狂迷中丧失了自己,完全突破了伦理道德乃至法律的底线,“人欲”无度,“天理”何存?在对待个人获取财富的原则和途径问题上,朱熹倡导儒家“见利思义”、“先义后利”,认为对于“天理之公”的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非但不应否定,还应该加以宣传,而对于“人欲之私”的利己之心,则应受到道德和伦理的规范和限制。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正确地使用“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社会的道德规范与人的欲望满足之间的矛盾。例如在体育竞赛中,每个运动员都志在摘金夺银,这可以说也是人的一种欲望的表现,理应得到肯定与尊重。但是如果为了这一目的而服用兴奋剂,就违反了体育精神与比赛规则,是不允许的。从大的方面说,人类为了求发展、谋生存,过度地向自然索取,以致进行破坏性、掠夺性地开发,造成严重的环境危机,其实也是放纵欲望的结果,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因此,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应当正确的处理欲望与规范的关系,只有这 样,人的正常需求才能最终得到合理的满足。

有关读书的名言与典故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7、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8、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9、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0、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1、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2、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5、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 16、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1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8、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9、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0、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67fc717cc7931b765ce150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