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6 一个苹果》,欢迎阅读!
一个苹果的教学反思
一个苹果这篇课文记叙了抗美援朝时期,八位志愿军战士,在防炮洞中,尽管干渴的厉害,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的感人事情,歌颂了志愿军战士互相关怀体贴的阶级友情。课文的内容距离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这距离。因此,我在课前和孩子们一起观看了纪录片《上甘岭》,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曾记得著名教师再一次评课会上说:“要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让孩子敢问、敢说,这是基础。”众所周知,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首,学之端。即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发其学习的动力。所以,在教学时,我鼓励孩子们质疑辩论,各抒己见。 一、巧设疑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细腻的外貌、心理描写。
课文中的有些词句,学生阅读时一笔而过,不觉得有问题,而这些地方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1、你认为谁最需要、也最想吃这个苹果?”这个问题是本文的关键,当我一提出这个问题,学生似乎知道是哪个人,但一时又说不清楚,这样读书的热情便被调动了起来。学生只有在认真的读读画画的过程中才能找到自己认为最需要这个苹果,也最想吃这个苹果的人。同时学生为了说服他人,还需要说出自己充分的理由。当然这也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在学生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时候,大家形成了一个共识:其实防炮洞里的八个人都需要,也都想吃这个苹果。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应该算是本节课的一个高潮。
2、既然大家都想吃这个苹果,为什么苹果在他们的手中转了两圈还剩下大半个?此时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们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战友们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3、作者是如何写得这么生动感人的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们还是回到了文中对人物外貌、心理的的描写上。文中“小李出神地看着我,回头看了看另外几个人,又看了看躺着的伤员小蓝。”是训练学生体会内心活动最好机会,这既可以让学生走进战士内心也可以通过这个句子训练学生通过人物的动作体会人物的内心,是读写训练的有机结合。为此我引导学生想想作者这里连续用了三次“看”是不是重复,学生马上说“不重复,因为他看得对象不同”,我又引导说“他看的对象不同那他的想法肯定不一样,让我们用心去揣摩一下,他每次看都想些什么?”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他们用丰富的语言说明了小李当时的想法,既合情又合理,真正达到了与人物与作者的共鸣效果。
整节课,通过这三个问题让学生清楚了文章写了什么?这么写有什么效果?怎么写才能达到这个效果?应该说收到了课前预设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品位真情。
学生自学后,进行小组交流,然后全班展示。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每一小组的D学生发言,C学生纠正,B学生判断,A学生总结。我随机出示了课件,并进行感情朗读的指导。这一部分,班里80%的学生掌握不错,按照课文顺序,分别找到连长、运输员、小蓝等非常需要这个苹果,并也能说出来他们是因为心里想着别人所以都不肯吃。既然学生自学就会,所以我没有一一再讲,只在感情朗读方面做以点拨,并让学生仔细观察作者的描写,学习习作方法。
欣慰的是点拨时候,我让学生谈谈战士们传递的是苹果吗?那你认为他们在传递什么?学生此时思维活跃,回答了他们传递的是友情、关爱、幸福、情谊,更有同学说,他们传递的是生命。此时,我让学生把自己说到的词板书在黑板上,真正把黑板交给了学习的主人。
学生板书后,我把学生板书的词画在一个心内,此时黑板上的黄色苹果和一颗红心升华了文章主题,我相机过渡到下一环节。
尽管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着如下的不足:让文本说话做得还不是很好。其中文中对苹果的描写,特别是对比的写法,是引导学生理解连长需要也很想吃这个苹果的好机会,我没有抓住,而是突然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如果能让学生通过文本来体会效果会更好。
实践告诉我,要想让学生与文本展开真诚的对话和真挚的情感流露,需要巧妙的课堂构思,需要疏密相间的教学安排、需要教师入情入境,贯穿全文的优美语言。好的课堂还需要更真实、更扎实,才会使课堂如行云流水般流畅,才会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6662191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