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22-07-12 10:26:1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欢迎阅读!
新闻报道,食品安全,存在,当前,建议
浅谈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作者:王丹丹 王晴

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3年第2



王丹丹,王

(渤海大学 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要: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新闻报道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片面性、引起受众的极度不安、不准确等。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要求信息传播要及时、真实、准确、科学,坚持适度原则,注重传播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科学知识。

关键词:食品安全新闻;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3-0154-02

一、引言

食品安全指的是食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及销售过程,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认证制度的前提下,不会使消费者受害,也不会构成隐患危及其后代。它既包括经营安全,也包括技术安全;既包括现状安全,也包括后果安全,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主要是指食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报道就是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食品安全或食品工作事实的报道,是有食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及销售各环节安全的新闻的总称。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新闻主要是指关注食品质量方面安全的新闻报道。近年来,国内外因食品安全引发的事件对消费者生活、心理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一次又一次成为舆论的热点和焦点,甚至成为涉及国制度、国际关系的重要问题。任何政府和媒体,不能不面对这个问题,新闻与传播的理论究也无法回避这个课题。

二、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报道存在的问题

1.报道存在着片面性

食源性疾病是全世界,也是我国的头号食品安全问题,却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反而是化学性污染被摆在了第一位。由于不能“吸引眼球”,媒体对食源性疾病的报道也远不如报道化学性污染的积极性高。此外,与膳食结构相关知识相比,媒体对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传播明显偏少。“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食品安全与其他安全一样,不存在零风险的可能。另外,受到致癌物污染的食品不等于有毒食品。在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媒体反复报道化学污染物的危害,而没有向公众同步传播这些食品安全知识,反而加重了公众的恐慌心理。

2.屡屡曝光的食品造假问题引起了受众的极度不安

电视媒体所曝光的造假食品的新闻往往具有很大的冲击力,采取偷拍形式,将平时很多人从未见过的制假镜头展现于受众面前,视觉冲击力极强。这些曝光的造假产品都与受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很多产品是受众长期信赖的知名品牌,给受众造成巨大的心理反差。受众如果连续受到冲击性负面信息的影响,便会倾向于在心里形成一个负面的现实世界。与此同时,由于对造假产品的揭露主要采用暗访的办法,将造假的全过程记录于摄像机中,以逼真的画面传递给受众,自然、真实,使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造假流程可能被其他不法商贩所模


仿,而且,恶劣的生产环境的细节表现使受众不仅对曝光食品反感和厌恶,甚至对整个行业产生了厌恶之感。

3.报道不准确,模式固定化

媒体机构一般将食品安全方面的新闻归之于社会新闻部门,社会新闻部门一般都是以天为周期且要报道社会事件太多、太杂,记者往往由于精力、时间有限,关注这方面的新闻题材有限。目前我国大多数媒体的记者、编辑都是文科出身,且有一些专业的理工知识的人不多。而且媒体很少会聘请一些科技顾问之类的专家来协助和审查报道内容,难免对一些很专业的技术领域不熟悉甚至是误解,造成新闻报道的不当,使得风险描述转化为一种危险描述,人为制造了一种社会恐慌,带给人们超额的焦虑。此外,媒体在食品安全报道中往往陷入一个固有的模式和框架。每当食品安全问题出现以后,媒体往往扮演着问责者的姿态,极力去挖掘背后的真相和原因。此类的报道模式和框架对于风险社会来说是不妥当的。如某地一家媒体报道一个食品安全事件引发了较为强烈的社会反响后,其他各地媒体都会迅速将这个报道议题本地化,并加以大量、连续的报道。在这些短暂而集中的新闻报道中,公众被媒体从对风险的完全无知转换成对风险的高度恐慌和焦虑,甚至会出现对风险的爆发式恐慌。

三、强化食品安全新闻报道的对策

1.强化新闻记者专业素质,传播信息要及时、真实、准确、科学

新闻从业人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使新闻报道更加科学可靠。对于食品安全信息的传播,不仅媒体要及时、负责、把关,政府企业也有责任及时作出决策和措施。信息传播的迅速及时必须是以真实准确为原则,媒体要防止和避免求快而轻率发出未经核实的信息。媒体报道食品安全事件的内容、程度、范围、原因等,要严格忠于事实,多听取有关专家的意见和判断,所作的结论要依据检测部门的科学分析,做到用事实来说话,用科学说理,以理服人。切忌没有独立思考和判断,偏听偏信事件相关领导的介绍,或轻信外电信息网络信息,跟风炒作。200575日,某报刊登《啤酒业早该用甲醛》的报道,该报记者以这封匿名的读者来信为线索展开了调查。此后在转载过程中文章已经被放大到相当的程度,77日一些网站再予以转载,“95%啤酒加甲醛”的说法开始广泛传播。711日,韩国下令要求有关方面紧急收回并检测今年出口的中国啤酒,712日日本收回中国啤酒检测。一时间“95%啤酒加甲醛”成了公众广泛讨论的沉重话题。直至715日国家质检总局的抽检报告公开才使真相大白,啤酒甲醛超标问题并不存在,媒体报道不实。716日七部委联合召开“关于啤酒甲醛情况说明会”,一场食品安全风波趋于平静。回顾风波,我们不难发现,啤酒“甲醛门”事件是媒体在发行量和视听率的驱动下而抛出的“重磅炸弹。”因此,我国媒介目前应做的是从根本上杜绝虚假新闻和夸张、虚构的信息,还受众以纯净的新闻信息内容,为受众提供与其物质与其注意力付出相符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啤酒的“甲醛门”风波使某些媒体出现了严重的公信力危机,一时间社会对这些媒体批评风起云涌。这是一个极好的教训。更不能为了媒体的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而疏于核实,争先恐后地犯错误。利益驱动商业化运作的报道思想和作风,必须杜绝。此外,由于食品安全因素涉及面很广,可能涉及生产者、监管部门,可能涉及食品购销调存诸多环节,也可能涉及食用者的使用、保藏方面存在的问题。所以,当记者接触到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线索和局部情况时,切不可轻易下结论,而要进一步做好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了解相关各方反映的情况和意见,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和思考,抓住主要矛盾,抓住要害和实质,然后才能写出正确的、恰当的报道。

2.坚持适时适度原则,注意传播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科学知识

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食品安全已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


的一个重要方面。食品安全与人民生命财产息息相关。食品安全领域的问题不断受到媒体的高度关注,包括微生物、重金属等污染问题、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或非法添加各种物质、虚假标签、夸大宣传、以次充好等人为造假的现象等。由于食品安全信息传播涉及千百万人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所以媒体传播内容、方式、语言的分寸感显得特别重要,要讲得有“度”、有“据”(根据)、有理、有情。在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批评报道之前要去做好资料收集等案头工作,并进行详尽的调查取证,还要请教相关领域的专家。如果做不到这些而去盲目报道,只能使人民群众产生恐慌心理,影响市场正常秩序。在发现食品有问题时,如果不适宜公开曝光,可以通过“内参”及时进行反映,引起食品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使相关检测部门和监管部门能够在适当时机介入,保障有害食品不能在市场中流通。传媒传播事实应掌握整体的适度和适量原则,新闻应报道到什么程度,什么分寸,由客观实际决定。在传媒自身的范围内,尽可能全方位、多侧面地展现事物,适当倚重对整体客观实际的宏观反映,防止受众以偏概全。此外,要注意传播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科学知识。对于广大民众由于缺少相关知识而对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疑虑、恐慌和混乱,新闻传播准确的信息传播和科学知识传播相结合,能纠正人们的不正确认识,安定人心,合理消费。

(责任编辑:刘娇娇)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5f31e0deb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9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