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修辞与中国电影史学研究的空间建构

2023-01-29 02:26: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身体修辞与中国电影史学研究的空间建构》,欢迎阅读!
修辞,史学,中国电影,建构,身体


身体修辞与中国电影史学研究的空间建构

从身体修辞的角度介入中国电影史的研究能为重写中国电影史增添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式,可以揭开中国电影所折射出的政治经济文化诸多信息进而发现个人与时代、审美与政治艺术社会等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还是对身体研究热潮的一种呼应,并且能提升学科与现实对话的能力。具体研究思路有两种:一是把百余年的中国电影史分为几个阶段,进行纵向考察;二是每个阶段的身体修辞分为具体的专题,进行横向考察。



标签:身体修辞;身体政治;中国电影史研究;空间建构

电影艺术对于身体的表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电影是一门视听综合的现代艺术,能够非常直观地呈现身体的方方面面。这正如巴拉兹·贝拉所言,在电影中,文化正在从抽象的精神走向可见的人体。故此,从身体修辞的角度透视中国电影的史学研究就会发现该角度的重大意义,同时也能发现已有研究局限和不足。



一、研究现状

(一)身体政治研究

这种研究主要挖掘政治权力在身体上留下的印迹,或者说身体所潜伏的国家意识形态。史静的专著《主体的生成机制——“十七年电影内外的身体话语》 较详细地剖析了十七年电影中身体生产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分析了国家意识形态在身体中的潜伏技巧专著方面还有颜小芳的《从主体建构到自我解构——中国新时期以来电影中农民形象演变的符号学考察》,该书解读了中国新时期以来电影中农民形象的身体符号语言,指出农民身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承载意义。研究身体政治的期刊论文也比较多。



(二)身体欲望研究

研究者大都站在女权主义的立场上考察女性身体。如汤梦萧的论文《作为身体的主体——2007年国产电影中的女性意识反思,李琳的论文《论新时期影中的女性身体的形色话语》 等。另外,同性恋也是身体欲望研究的一個重要领域,相关期刊论文有近30篇。如华东 师范大学2013届王译彬的硕士学位论文《华语女同性恋电影中的身体表征》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通过理想型、意向性、互动性等三方面对华语女同性恋电影中的女性身体表现进行了剖析。



(三)身体文化研究

这种研究视角是探索影像身体所折射的文化意蕴和文化变迁。著作方面有杨 柳的《只缘身在此镜中——中国电影身体文化研究1979-2011 ,该书围绕影像身体、观众身体、演员身体三大维度展开讨论,并提出体镜像说,令人耳




目一新。在期刊论文方面,周宪的《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景国劲的《视觉文化中的身体叙事》 、王小平的《图像暴政:身体政治下的景观——后现代转向与影视文化的勃兴》 等论文都从不同侧面探讨了影像身体与视觉文化的关系。



三、研究内容和路径

布鲁克斯说,身体一直都是包括语言在内的文化所俘虏的骚动不安的囚。我们一旦从身体 这个骚动不安的囚徒透视百余年来的中国电影史,就会发现巨大的研究空间。关于这个研究空间,我们可以纵向和横向两种路径进行考察。



所谓纵向考察就是把百余年的中国电影史分为几个阶段,90年代,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和消费时代的来临,身体的欲望化被放大。此时电影中的身体呈现出暴力化、情色化、琐碎化、平面化、同性化等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在《炮打双灯》《大鸿米店》等影片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所谓横向考察就是把每个阶段的身体修辞分为具体的专题进行分析。大体有以下一些专题:



(一)身体与情欲

情欲是身体一种本能的冲动,有时会把人引向快乐的巅峰,有时会把人推向罪恶的深渊。情欲有时是一种享受,有时是一种痛苦,有时是一种交易。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情欲多半像幽灵一样无缘在阳光下载歌载舞,无法尽情地逍遥于大地。发乎情止乎礼就是外在的礼对内在的情的强烈扼制。在中国电影中,情欲由于受到伦理、政治的打压,大都潜伏在地下,羞羞答答,欲说还休,犹抱琵琶半遮面。只是到了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情欲才真正得以登台亮相,在之后消费主义的浪潮中,情欲更加受到追捧。此时,还有一种特殊题材的电影也浮出地表,这就是同性恋题材电影。植物 学家的女儿》《红颜》《春风沉醉的夜晚》《蓝宇》《夜森林》《一日一夜》《夏日时光》《张先生和张先生》等一批同性恋题材电影从不同角度来表现情欲的错位。



(二)身体与阶层

阶层是指同一阶级中因职业分工、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或生活方式不同而形成的社会集团。身体作为生命的直接承担者,无疑会被打上阶层的痕迹,表现出不同的美学风貌。大体说来,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的身体在身材、皮肤、服装、语言、动作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比如就知识分子而言,知识分子题材电影有三次浪潮。第一次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这些影片中,有的知识分子敢于斗争,积极构建社会乌托邦,如《八千里云和月》中的女大学生江玲玉与青年音乐家高礼彬;有的随波逐流、委曲求全,如《万家灯火》中的胡智清;有的为情所困,如《遥远的爱》中的大学教授肖元熙。第二次浪潮是新时期,很多影片把知识分子当作了政治反思的符码,如《天云山传奇》中的宋薇。第三次浪潮是90年代,此时电影中的知识分子受到政治经济文化挤压而成为地道的俗人甚至成为利奥塔德所说的历史的肥料,如《离婚了,就别再找我》中的作家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53ee499a2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c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