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场如何才能赚到钱?

2022-07-21 08:44:2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养猪场如何才能赚到钱?》,欢迎阅读!
养猪场,才能,如何,钱?


养猪场如何才能赚到钱?





首先谈一下市场规律:

市场价格下降时,说明存栏量增加,供大于销,因市场价格逐步下降,存栏肉猪急于出栏,并有产能下降的部分母猪淘汰,而补栏母猪很少。这样,就更加大了猪的出栏量。也就加快了肉价下降。而供大于销的猪肉,就只有靠降低肉价扩大销路来消化掉。所谓让经常用咸菜下饭的人也可以常吃炖肉。这样在新的供求关系下,形成平衡。

市场价格上涨时,出栏肉猪小于销量,因养大猪可提高利润,所以有部分肉猪会推迟出栏。由于市场好转,又有人投资存栏母猪,这样上市的肉猪会人为的减少一部分,加快了肉价的上涨。不过,推迟出栏的肉猪,过一段时间后再出栏,产肉量最起码增加20%,有利于肉价的稳定。在肉价偏高时,有部分人会少吃猪肉,这样销量降低,供与销会在新的供销关系上达到平衡。

市场价格开始出现上涨时,六月龄备用母猪开始准备配种投产,五个月后陆续产仔。十个月后新增肉猪陆续投放市场,猪肉供应逐渐缓解,所以二至三年一个价格波动周期,是十分正常的。 回顾历史

现在一说猪价就提2007——2008年十几元钱一斤猪肉,却很少有人提到上世纪1999年肉价大跳水,批发价十元钱四斤猪肉。

我试着来分析一下这两次改革开放以来,肉价的天价与地价的形成。

先说1999年,从1994——1995年猪价高涨之后,人民生活从温饱进入小康,吃肉量(主要是猪肉)不断增加,养猪业蓬勃发展,猪的存栏量大幅增加,逐渐产能过剩。1997年底,就已初见端倪,1998年初,猪肉价格已经偏低,但因1998年下半年南方发大水,肉猪出栏受影响,防洪大军伙食标准高,猪肉消耗大,下半年肉价又有所回升。供需矛盾不明显,产能还在继续增加,终于在1999年引发了价格大跳水,猪肉价格降到了2.5/以下。如果,1998年价格就下降,就不会有1999年的价格大跳水。

再看2007——2008年的肉价大幅升天。自2005年中秋节前十几天,猪肉批发价突然5.5/斤左右跌到4.2/斤,大幅降价20%以上。之后养猪业进入调整期,淘汰落后产能,减少存栏,自我调节。直至20069月,经过一年的调整,这时,产能已略小于需求,市场价格开始回升。但就在这时,全国首次大面积爆发猪蓝耳病,很多猪场和散户怕猪生病,抓紧出栏,造成市场出肉量虚高。群众听说猪有病,不敢吃猪肉。这样供大于需,肉价又有小幅回落。包括春节,肉价也不高。但这时养猪业已元气大伤,存栏量大幅下降,只是市场需求骤减,供需暂时平衡,价格没有反映而已。直到20075月,市民恐慌心理逐渐缓解,需求增加,这时产能严重不足,才反映出来。但这时,说什么做什么也晚了,






猪有它的生长周期,只有等待。即使进口猪肉,把全世界的猪肉价格拉高,一时也解决不了十三亿人的吃猪肉问题。只有靠市场调节,将价格调高到一部分人不吃猪肉,大部分人少吃猪肉的程度,才能勉强维持供需平衡。但这样就把人们对动物蛋白需求转移到了其它肉类、蛋类、水产品上,这样就引起了食品涨价风潮。

综上所述,以上两次价格升天与入地,都是在产能过高或过低时,天灾加剧了价格的涨落,所谓雪上加霜,火上浇油。而正常的波动都不会引起市场太大的反应。

1999年猪肉价格超低期过后,很多猪场资金流断裂,信誉降低,虽明知低潮过后会有高潮的到来,但本身经营已进入恶性循环,卖猪买料,饲料喂完再卖猪,猪不等长大就得卖,猪越卖越小,以前的债主也来催债,苦撑苦熬,盼不到黎明,只有倒闭。据我所知,直到2001年还有因经历超低价后,缓不过来而倒闭的猪场。

而在2007年时,因养猪利润过高,大量资金流入养猪行业,政府又大张旗鼓的鼓励,并从财政拨出资金,大力扶持养猪业。使养猪业迅速恢复,把猪价又降了下来,但这也经历了近两年时间。 存在的问题

首先,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养猪业以中小养殖场和散户养猪为主,大型猪场一般以供种猪和仔猪为主业,因为养殖水平和人员素质较低,对市场风险及机遇认识不足,所以常出现一窝蜂的上与下,这样无形中就加大了市场的波动。 发达国家以大型养猪场为主,承担风险和自我调节控制力很强,基本可以控制生产奏,保证稳定生产(不知对不对)。而在我国,肉价偏高时,各个养殖场都在发展,多养猪,多出栏,积极力争取得最大利润,直至把市场砸塌为止。

养殖业投资大,风险大,利润低。因此,为了淘汰落后产能,经历赔钱过程是必然的,为此,国家针对养殖业这一特殊行业给出了不收税的优惠待遇。

现在提出的61粮肉比价,虽然只是过去农民养猪提出的一种简单成本核算办法,但有个标准总比没有强(过去只算仔猪成本和饲料费,人工场地都不算,现在养猪场,除饲料外,地租、人工工资、管理、折旧、免疫等都要算)。

我的经验是,养好自己的猪,不要过多的考虑市场行情(不是不考虑),多年养殖后,拿到市场行情波动后的平均利润,就不错了。

现在存在的问题是,猪价下跌时,好处没落在消费者的口中,反而让流通领域和深加工企业吃足了甜头。

①有些城市定点屠宰场设置过少,形成垄断价格,不管收猪价格多少,批发价不变或降的慢。

②零售商在批发价格下降时不降、少降,或慢降,以此来获取超额利润。 ③熟肉与香肠更是涨的多,降的少。 我的建议:

现在是市场经济,政府不便于过多干预市场价格,限价与指导价都不便于经常提出,但及时发布信息,公开当地批发价,让消费都明白消费,总是可以做的吧!






政府现在对猪肉价格太敏感,低于61就收储,以此来提高肉价,肉价稍高又放出收储,这也不是一种长期实行有效的办法。试问,不淘汰落后产能,怎能维持养猪业的健康发展。长期让养殖业处于这种半饥饿状态,恐怕在某个时期又会产生大起大落的现象。况且,迎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的多样化,猪肉价格的波动,对整体物价的影响也会逐渐变小的。

我不反对政府干预市场,但那是非常时期的超常规做法,如果由政府扶着走,快了慢了都不行,那市场调控的能力体现在哪呢?1999年那样大的市场波动政府不管都能恢复,何况经历过多次市场波动的现在养猪业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4f64e4cfe4733687e21aae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