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史”教育探究

2023-04-28 02:36:3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史”教育探究》,欢迎阅读!
思政,道德与法,探究,一体化,背景
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探究

作者:蔡延焕

来源:《新教师》2022年第03

随着20214月份教育部要求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全国各地学校纷纷在各个学段开展四史教育。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教学内容与教育部要求的四史教育内容不谋而合,成为小学推进四史专题教育的抓手之一。纵观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史专题教育教学课堂,存在教学内容割裂、价值定位不清、学科属性不强等现象。笔者尝试在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以四史教育为横轴,深度解读教材,厘清教学逻辑,坚持价值引导;四史教育为纵轴,在整体规划中找准定位,落实小学学段学习教育要求,注重教学的有效链接,从而提升四史教育的有效性。 一、掌握历史知识,厘清历史脉络

当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专职教师较少。另外,由于教材容量有限,使得部分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未能在教材中完全呈现,再加上部分教师自身对历史了解较少,导致教师在执教四史专题教育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厘清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内容存在割裂、碎片化的现象。

开天辟地的大事这一内容,大部分教师虽然能够精准把握这课里面的三个历史事件,1917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但在教学中,这三个历史事件却出现割裂式呈现,缺乏内在性的关联。掌握一定历史识的教师在研读这一课时就会发现,看似毫无相关的三个历史事件却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思想基础;五四运动的爆发使得工人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阶级基础。

如果执教教师在教学时对四史中的这些历史事件存在碎片化的了解,无法厘清历史件之间的脉络,那么教学注定只能是走马观花,更何谈教育学生。因此,教师应提升自身历史知识储备量,准确了解历史事件,厘清历史脉络,从而给予学生更具体的教学指导,如此才有助于提升四史教育教学效果。 二、关注学段要求,实现精准施教

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史专题教育教学课堂普遍存在蜻蜓点水教学或过度拔高教学目标现象。因此,四史教育小学阶段要讲哪些内容,讲到什么程度,如何既加深学生对四史内容的了解,又不会变成历史课而丧失育人的价值引领,值得我们去深思探究。


通过研读《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中第三部分内容注重各学段学习教育重点内容和要求,我们可以找到解答: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由于四史年代离小学生生活较远,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该以史为主,突出故事性与情感性,通过故事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理解重要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事件,进而领悟其精神实质,凸显学科属性。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实施三部曲。首先,找一找自己执教的四史课在小学阶段居于什么学段,然后与同主题的其他学段的学习教育要求进行对比,找到关联和差异之处;其次,在比较的基础上结合学段学情及班本化教学制订教学目标,确保本课教学目标在同一主题中的定位精准;最后,对于同主题的课程资源在不同学段出现重叠时,可以从实现教学目标的角度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对同一内容进行多角度的理解,增强四史认知的深度及广度。 以新中国史中的国旗、国徽内容为例,这些内容分别在统编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欢欢喜喜庆国庆和五年级下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重复出现。通过进行研读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小学低学段关于国旗、国徽的教学侧重于引导学生知道国旗、国徽、国歌是国家的象征并了解其含义,初步建立国家意识。小学高学段关于国旗、国徽的教学已不是停留在了解其各种象征意义,而是侧重在探究它们背后的故事,即当时面向全国人民公开征集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歌谱,共收到应征稿件数千件,最后通过全国人民代表们商议决定选出确定稿。这一过程彰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的特点。这样相同内容的教学根据学段要求进行精准施教,不仅可以避免重复式教学,实现螺旋式上升,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国旗、国徽认知的深度及广度。

只有厘清不同学段的四史育人要求及课程目标,探究其相互联系和差异,采用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才能由简到繁、由近及远、从浅到深地合理安排各学段内容,最终实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政课一体化教学 三、把握德育目标,彰显价值引领

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史教育不仅仅是教学四史史实,更要挖掘四史背后蕴含的德育价值,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充分发挥四史学习教育的德育功能。因此,教师只有正确领会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属性,始终把握德育目标,才能发挥其特有的道德教育价值。 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中的四史内容以典型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主,并以散点的方式呈现史实,这是教学明线。但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史教学不仅要教历史,更要凸显德性。通过深度研读四史内容,我们可以找到教材中隐藏的教学暗线即精神谱系。如第九课《中国有了共产党》有三个话题:开天辟地的大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军不怕远征难,其对应的精神谱系就是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


教学中,部分教师可能会凸显史实明线,却淡化精神暗线。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对教材解读还不够透彻,不知道如何把精神暗线进行深入浅出的呈现。如何突破此困境,笔者认为可以丰厚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并在关键细节处进行有技巧性的追问。如开天辟地的大事一课,首先,我们要领会教材第58页的设计意图。第58页正文更多讲述的是史实部分,而活动园部分则侧重在精神暗线。接着,在执教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展示汇报课前搜集的李大钊各个时期的故事,从而丰厚李大钊这个历史人物,并在关键细节处提问李大钊为什么要这样做”“李大钊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时,他又是如何选择?为何不惧死亡”“假如你是当时的李大釗,你会怎么做等,从而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红船精神中的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基于教材解读及对学科属性的定位,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史教学的落脚点便不单是了解史实,也要基于史实理解精神。在解读教材及执教过程中,教师需要挖掘隐藏在四史知识中的道德价值,将四史内容的学习作为一个桥梁,发挥其特有的道德教育价值。

基于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史教育探究,有利于执教教师了解教学内容在纵向教材中所处的位置,实现思政课一体化四史教学的整体性、连贯性和系统性;利于执教教师明晰不同学段的教学要求,实现各学段教学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政课一体教学;有利于执教教师精准把握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德育属性,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作者单位:福建省石狮市大仑中心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苏少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4f2ee2a86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db.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