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合肥特大城市建设的五大定位》,欢迎阅读!
合肥特大城市建设的五大定位
2011-09-01 09:31 来源: 合肥日报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十二五”期间,合肥要努力成为
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是省委、省政府从推进安徽科学发展、加速崛起进程大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今年2月,市社科联通过媒体公开征文。8月29日~30日,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合肥市社科联(讲师团)围绕“特大城市建设与区域发展”主题,举办了专题理论研讨会。会议收到省、市社科界专家学者论文60余篇,从不同层面为合肥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言献策。本期理论版特选登其中几篇文章,以飨读者。
城市定位关系到一个城市发展的目标、性质和方向。城市如何定位是城市建设和发展中首先必须作出回答的问题,是最大的战略。城市定位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
空间定位
城市空间定位本质要回答的是,作为增长极的城市其腹地大小或者说其要影响和带动的地域范围。合肥要实现由大城市向特大城市的发展转变,就要完成由地区中心向区域中心的跨越。就是说合肥要在中部区域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不仅仅局限于江淮地区之间,辐射带动力要南越长江、北跨淮河,要与南京、武汉具有大体相似的功能和作用。合肥空间如此定位,既是相对于邻省区域而言的,也是本省自身发展的需要。
从东西向看,无论是南京还是武汉,也无论是从历史或现实或将来的趋势看,均无法取代合肥在安徽大部分地区的经济联系与影响力。南京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提出南京经济圈,企图把附近的安徽几个市拉进去,但从实践看,效果并不大。这些城市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点方向是跨越南京而直达上海。
从安徽自身来说,近7000万人口的大省也迫切需要有一个特大城市作为全省的中心城市,发挥增长极的核心作用,以辐射带动更大区域的联动发展。从现实看,合肥与淮南已开始同城化建设。这意味着合肥可以通过淮南而影响到沿淮及淮北地区。另外,安庆的桐城市列入合肥经济圈,进而会加强与安庆联系并影响到皖西南。而与芜湖共同成为皖江示范区的两核,也完全可能通过芜湖辐射到长江以南。
经济功能定位
从一定意义上说,城市经济功能定位的实质是要确定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分工和经济关联方式。总的原则是优势互补,定位准确,尽可能消除低水平的竞争,实现协调发展,形成共同优势。
作为特大城市的合肥,其经济功能的定位,应作为全省崛起的动力之源,起到引领的作用。为此:一是要加快产业升级,避免与周边地区在低水平上的同构化。合肥要尽可能地为周边地区提供高端服务,低端加工为主的产业尽可能让位给周边地区,全力推进城市的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二是要创新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所谓发展城市经济就是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媒体、保健、体育、住房等产业。当然这些产品许多属于公共产品,仅仅靠政府的投入是无力解决的,这就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新模式加以解决,如采取政府与市场共同推进的路子。三是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力求在新兴服务业上有所突破。发展服务业既是推进城市产业升级的需要,同时也是扩大就业的要求。合肥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这意味着有人口大量进入,发展服务业有利于实现更多人口的就业。而且,新兴服务业处于产业分工的前后端,属智力密集型,对扩大高层次人才就业有利。新兴服务业还控制
着整个产业链,对产品的创新和市场开拓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除了大力发展法律、会计外,还要大力发展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策划、创意等产业,以及总部经济。此外,还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合肥作为区域物流中心的条件成熟,在这方面大有作为。
特色与品牌定位
特色是一个城市特征的彰显,也反映着一个城市的优势,体现着一个城市的亮点。在当代,特色是一个城市的名片。
根据合肥的情况,特色或品牌定位应重点抓住两个方面:一是把科教城的品牌唱响做大。知识与智能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而科教城是迈向智能与知识城市的前奏和桥梁。对于合肥来说,科技城既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特色和品牌,也为国家和各省区所普遍认同。科技城无疑是宜于创业的城市,是企业家选择创业地区的重要因素。而教育(高等院校)既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和平台;又是(中等教育)现代人才选择居住地的重要参考条件之一。二是继承并发扬园林城。早在多年前,合肥就是全国著名的园林城。园林城的称号是绿色绿化和环境优美城市的代名词。在当今污染严重困扰着城市居民的时代,园林城也就代表着宜居的城市。
文化定位
这里的文化是指包括人文精神的大文化。文化定位即人文精神的发展定位。当今凡是有战略眼光的城市在建设中都在力求提升文化品位,努力打造独特的人文精神。在这方面,合肥市至少在三个方面比较突出并应加以强化:一是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同样也是一个区域或城市不断进取的动力源泉之一。合肥无论是体制还是技术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都是比较突出的。如肥西县山南小井庄的农村改革,世界第一部VCD的制成,科大讯飞的语音合成技术和滨湖新区的建设模式,都是其成功的记录。合肥是由一个中小城市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就是靠不断改革探索的创新精神实现了飞跃,创造出合肥速度,这种精神不仅要继承还要发扬光大。二是俭朴尚学的人文精神。有研究结论认为,合肥人既有北方人的豪迈,又有南方人的灵巧。合肥人兼具华东人的勤劳,中西部人的纯朴。合肥人处于我国南北文化交流地,受两种文化的影响,谦虚好学,形成独特开放的地域文化,在近代率先学习西方,在当代合肥人既虚心到外地学习又不惜代价请人进来传帮带。三是海纳百川的兼容性。安徽处于我国中心,合肥又地处皖之中,地理、自然乃至人的性格、文化都是兼有南北方的特点。在历史上是吴楚文化的碰撞与交汇地和“大熔炉”,加上合肥人的纯朴,冲突与融合并行不悖,南北方人都能在此生活和工作。历史铸就其包容一切的人文精神,在市场化的今天,这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对于这种杂交优势要加以利用,既要引入各地优秀人才,又要吸纳各地的普通劳动者,以加速城市化的进程和特大城市建设的速度。
发展模式定位
在我国现阶段,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加快城市化进程既是解决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的问题,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在这个大背景下,城市发展既不能走过去单纯增长极的老路子,又不宜采取中心——外围的发展模式。前者会进一步加剧城乡之间的严重分离,更加剧城乡社会结构凝固化问题;后者则会造成城市对周边资源吸取过多,进而导致产业扩散与回流效应不对称的问题。最佳的路径或模式选择应是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具体地说:一是在城市关系上,要让周边地区更多地享受到城市的公共服务。在条件允许时实现真正的同城化,即要在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用工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尽可能缩小与周边城市和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4e2566c7e21af45b307a8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