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翻译理论 [关联理论下诗歌翻译]

2022-05-06 13:11: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诗歌翻译理论 [关联理论下诗歌翻译]》,欢迎阅读!
诗歌,翻译,理论,关联


《诗歌翻译理论 [关联理论下诗歌翻译]



摘要:710054 �� 诗歌作为文学的最高形式,文学界对于诗歌的本质历来争论不休,而对诗歌的基本特征却有着共识,即以最简练的语言达到最感染人效果的文字组, 关联理论翻译观也可以直到诗歌翻译策略的应用,最终达到最佳关联的目的, 关联理论下,诗歌的翻译同样也是对原语进行禅师的明示推理过程

作者简介: 刘鑫(1983.4),女,山东省东营市人。现西安工业大学外语学院研二学生,所学专业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导师简介: 黄换乃(1964.12),男,陕西武功人。西安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英语教学学科负责人。研究方向:语言、文化与认知。 (西安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54 �� 诗歌作为文学的最高形式,文学界对于诗歌的本质历来争论不休,而对诗歌的基本特征却有着共识,即以最简练的语言达到最感染人效果的文字组。相比其他体裁,诗歌更要求语言的锤炼和修辞的运用,在形式上强调视觉上与听觉上的美学构成效果,有着强烈的韵律美,特别是中国古诗,对仗工整,韵律协调,文字排列严谨。在内涵上,诗歌强调诗人的个人情感和体验,突出表达效果的感染力。 诗歌翻译一直以来都是对译者最有挑战的文体,也是在译界引发关于翻译优劣争论最多的地方。在所有文体中,诗歌是最具有“抗译性”的文体。有人甚至认为诗歌是不可译的,对诗歌而言,翻译就是毁灭。诗歌是以形式为基础的文学样式,它不仅关注“说什么”,更关注“怎么说”,其精致严谨的形式如格式、节奏、韵律等难以翻译的内容,恰恰是诗美的要素。而诗歌的意境则是诗歌的灵魂,如何将原诗中的意境传译到译文中去,则是诗歌翻译的重中之重。有人曾说,译诗就是带着脚镣跳舞。 长期以来有关诗歌翻译理论的论述可以说是不尽其数,但似乎都没有完全看清译诗的全貌,所下的定义都很难自圆其说,无论哪一派翻译理论,都不可避免要面对“不可译性”,如何“对等”等。关联理论翻译观的诞生则可以平息所有争执。关联理论对诗歌翻译有很强的解释力,因为它的统一理论框架可以“框住”人类的一切翻译活动,而且我们还可以根据关联理论平息翻译界经年不息的争执,对一些重要的翻译概念进行证伪(赵彦春1999185)。 关联理论是上世纪80年代由丹斯伯伯和丹威尔森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语用学理论。它是在格莱斯合作原则基础上从认知和逻辑上,再一次对语言交际的过程给予全新的诠释,。威尔森的学生厄尔尼斯特格特将其应用于翻译研究当中,并发现其对翻译研究有着很强的解释力,不仅能把所有的翻译现象纳入体系之内,还可以对翻译作出归结性诠释。其将翻译看作是一个涉及大脑机制的推理过程,它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译者不仅要有准确理解作者交际意图的能力,还应充分考虑译文环境下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帮助译文读者找到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达到最佳交际效果。译者作为原文的读者接受来自原文本的信息,这些信息提供的动态语境与译者的认知语境

.




相结合,产生译者对原文本的理解。在理解过程中,译者运用自己的语言知识和推理能力努力达到对原文作者意图的最接近的理解,从而做到对原文的“忠实”。为了交际成功或取得一定的交际效果就要有目的进行合理的阐释。而辖制翻译的基本原则就是关联。成功的译文只是,而且只能是:原交际者(原文作者)的目的和受体(译文读者)的要求在认知环境相关的方面与原文相似。 诗歌翻译,作为一种特殊性质的翻译现象,关联理论对其具有着巨大的启发性,这主要体现在翻译过程、翻译标准、翻译策略三方面。 一、翻译过程 翻译也是一种交际活动。所不同的是,这个交际活动包括两个“示意―推理”过程一个发生在译者理解原文过程中,另一个发生在译者与译文读者的互动中。译者要将自己的理解用基本等同于原文最佳关联的方式在译入语中表现出来。在关联理论视域下,诗歌翻译过程同样是一种交际过程,只不过是原作者、翻译家、读者三方的交流,翻译家在这个不平衡的过程中只是承担着中介角色。动笔译诗之前,首先一定要有对诗人有比较全面深刻的了解,了解得越全面越深刻越好。只读译文介绍不行,一定要争取读原文介绍;最好能了解该诗的写作时间与背景。然后译者再将对原文的理解,转化为符合目标语习惯的表达。 二、翻译标准 关联理论的关联度是该研究探讨诗歌翻译的主要理论依据,最佳关联是原文与译文的评价尺度,译者的任务就是要把原文的关联度恰当地传达到译文中去,并确保原文与译文保持最贴近的等同度。“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的诗歌翻译作品是译者使原诗作者与译文读者成功完成交际的行为。在诗歌翻译实践中,译者常常不得不在形与义之间作出某种程度的牺牲,取得形式与意义上的平衡。关联理论作为诗歌翻译指导理论将从诗歌的三个基本点点出发,即意、音和形三方面考核其关联度。“意”是意境,是语言的深层结构,即语言背后的语言,它是诗意赖以飞翔的翅膀。“音”就是指诗悦耳的韵律及和谐的节奏。节奏对于诗是不可或缺的,是诗的生命。诗的“形”,是指由于讲究特定的形式,包括段数、行数、音节数,整齐或有规律地变化而带来的视觉感受。诗歌的翻译应同时兼顾“音”“形”“意”三方面的要求。 三、翻译策略 关联理论翻译观也可以直到诗歌翻译策略的应用,最终达到最佳关联的目的。由于涉及到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的信息转换,加之诗歌本身的韵律与独有的美学特点。对于诗歌翻译所秉承的原则和策略,中外各诗歌翻译流派也各抒己见。笔者认为以下三方面译诗原则和策略需要译者在诗歌翻译中灵活运用。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纵观文学翻译及诗歌翻译史,直译和意译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学者们也就此而纷争不休。但在不断地争论与探讨中,译者发现两者是相互补充的。不是所有的诗句都可以直译,也不是所有的诗句都需要意译才能传达出原诗的神韵,况且对于诗歌翻译而言,直译有直译的优势,意译有意译的妙处。 ()归化与异化共融 对于那些译入语为母语的翻译者采用归化的策略,一方面有考虑到不熟知中国语言和文化国外读者群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有汉英两种语言差异的因素。当然那些采

.




用归化策略翻译诗歌的译出语为母语的译者,我们也不能说他们摒弃民族文化。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在文学翻译中可以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正如孙致礼所言:“归化主要表现在纯语言层,文化层面则应力求最大限度的异化”。 (三)“信”与“美”共存 在诗歌翻译中“美”是不可或缺的,译诗要能再现原诗的美感。由于审美的角度不同,对于诗歌美感的传达方式也不同,有的译者强调要遵循译入语的格律,保留韵脚;有的译者坚持放弃韵脚,保留意象;有的译者为了内容可以不拘泥于形式等等。总的说来,诗歌的审美创造既离不开适当的韵脚的保留,也离不开意象的传达,这两者的和谐共处才能把译诗的美感呈现给读者。只要避免误译,者认为“求真”和“求美”是可以共存的。鲁迅曾指出语言美的三个条件:“第一是意美;第二是音美;第三是形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结语 关联理论下,诗歌的翻译同样也是对原语进行禅师的明示推理过程。译者需要根据原语作者的意图和译语读者的期盼进行取舍,译文的质量取决于相关因素间的趋同度。所以成功的译文是原语作者的意图和译语作者的期盼在认知环境相关方面与原文本取得的最佳关联。从诗歌的“意”“音”“形”三要素出发,找到与原文的最佳关联,就可以很好的还原诗歌的风韵。 参考文献: 1 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3). 2 孙致礼.翻译:理论与实践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3 马红军.从文学翻译到翻译文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 周红民.美言可信信言可美J.上海翻译,2007(4):74.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4e224aca0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7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