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劳动关系学》,欢迎阅读!
第一章
劳动关系是一种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为实现劳动过程所构成的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学是研究劳动关系存在和运行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劳动关系系统的研究主要涉及劳动关系内部矛盾与外部环境如何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网络,以及这一系统网络通过何种规则和程序,才能实现良性运行。 劳动关系的环境:是指一个社会的劳动关系系统所处的具体的社会条件和社会背景。 劳动关系的经济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结构、市场状况和技术状况。
劳动关系的政治环境主要包括:影响劳动关系的政党、政府和法律等因素。
劳动关系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社会财富、社会教育和社会等级状况。
劳动关系主体:是指劳动关系系统的参加者,又称为劳动关系当事人、主体、参与者、角色等。 劳动关系的运行:是指劳动关系系统的各方主体参与劳动关系并互动与博弈的过程。 劳动关系的运行涉及的内容包括:就业制度和劳动合同、劳动管理和企业规则、劳动条件和劳工标准、雇佣规则和雇佣条件、劳动权利和劳动主务等。 劳动关系的运行方式主要包括:劳动力市场的动行、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民主参与和三方机制等。 建立劳动关系学科的直接意义:是要使劳动关系的研究更加科学化。
建立劳动关系学科的直接目的:1要为政府的劳工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2建立劳动关系学科的另一目的是培养大批的劳动关系专业人才。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为实现劳动过程所构成的社会经济关系。 我国的《劳动法》对于劳动关系双方的构成,具体规定为用人单
位和劳动者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就其性质而言,是市场所决定的作为生产要素这一的劳动力价格,是劳动力价值的价格表现。所以劳动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
尽管在劳动力市场上,劳资双方都是自主的独立主体,劳动力的市场交换关系是一种平等经济关系。
劳动关系的具体内容:就业规则、工资报酬、劳动时间、职业安全等劳动标准,以及企业规章制度、员工管理、劳动争议处理等劳动管理规则。
劳动关系运行的形式:冲突与合作。
劳动关系部冲突: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劳动关系内在矛盾的外在反映。
劳动关系的合作:是劳动关系调整的目标。
劳资合作目标实现的基本条件:1是工人通过团结的手段形成有组织的力量以达到劳资力量对比的相对平衡。2是政府通过积极的劳动工政策,来协调劳动关系,以实现劳动关系的协调稳定。
企业劳动关系首先是一种个别劳动关系,旦工人成立工会,企业的劳动关系便形成为一种集体劳动关系。
劳资关系:是指私有制企业中的劳动关系,所体现的是雇佣工作和雇主的关系。
劳动关系系统:又译为产业关系或劳资关系系统,是指现代社会系统中以劳动关系为基本关系所构成的包括劳动关系的内部构成和外部环境因素交流互动的有机整合体。
劳动关系系统的基本要素是以个体或群体身份出现的人,劳动关系系统运行是能动的。 劳动关系系统的运行有两种功能:动力功能和约束功能。 劳动关系的程序规则:是指劳动关系系统运行中关系处理的方法和过程的规则要求。
最早对劳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是马克思和恩可斯。 1919年国际劳工组织成立。 劳动关系学形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劳动关系学的研究方法:理论方法—一元论、多元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以。学术方法—制度分析、系统分析、行动分析、历史分析。 第二章
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是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形成时期。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劳资矛盾主要表现为尖锐的阶级对抗和激烈的阶级冲突。劳动关系特点:P35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关系P36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劳动关系P37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劳动关系P37
劳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劳动关系双方根本利益的不同。 劳资关系的四个阶段:1原始的从属的劳动关系。2个别劳动关系到集体的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到社会的劳动关系。4社会劳动关系。
英国 亚当斯密 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自由放任思想。
马克思 《资本论》 劳资关系理论。
韦伯夫妇 最先 产业民主思想(理论) 主张劳工动动既要有政治方向,又要有经济方向。 康芒斯 集体行动理论 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主要是法律制度 通过道德的、经济的和法律的三种制裁来实现。 凯恩斯主义,在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邓洛普,劳动力经济学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特之一。1950年《产业与劳动关系评论》提出理解集体谈判和劳资关系的分析框架。P47
劳动关系策略:是劳动关系主体
双方在劳动关系运行过程中所制定和运用的总体行动计划和具体制衡政策。
罢工:是工会在集体谈判期间组织雇员集体拒绝提供劳动服务的行为,引起罢工的主要原因是集体谈判陷入僵局。集体谈判属于集体行动是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制度的核心。 第三章
政府的基本理念及导向:经济理念、政府政治理念、劳资关系理论。
劳动关系的不同模式:德国模式P72 美国模式P75
劳动关系类型模式比较及其意义P80 第四章
全球化背景下劳动关系发民的环境变迁与趋势:1国际化、自由化与全球化。2中产阶级的兴起与产品需求的多元化。3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促使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4政治民主化与法律规制缓和。
劳动关系的政治法律环境因素:政治体制、政府治理、法律规则P97 第五章
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办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国际劳工标准:是指国际劳工组织通过国际劳动立法所确定的关于劳工权益保护及劳动关系处理的原则、规则的规定。 国际劳工标准的核心和宗旨:是确立和保障世界范围内的劳工权利。
国际劳工标准对劳动关系调整的作用P108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劳动关系及其法律调整的特点P119 第六章
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劳动关系的主要特征: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P133
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主要特点:1政府在劳动关系处理中仍居于
主导地位。2在国有企业内部,严格意义上的雇用主体与受雇主体仍在形成过程中。3国有企业经营者与劳动者的权国和利益差别正在逐渐加大。4与其他所有制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管理较为规范。 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的特点:1受约束的雇佣劳动关系。2雇主主导的劳动关系。3劳动关系的规范化程度较低。
外资企业劳动关系的主要特点:1资本对管理权和劳动的占有。2劳资利益对立且差别悬殊。3公司社会责任运动。 第七章
劳动者:也称社会劳动者,是指具有劳动能力,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公民。
当代劳动者是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中下层阶层。
劳动关系中劳动者的分类:白领工人、蓝领工人、农村户口的劳动者、劳动力后备军。 个别劳权的内容和特点:劳动就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社会保险权、劳动安全卫生权、职业培训权、劳动争议提请处理权。
集体劳权的内容和特点:团结权、集体谈判权、民主参与权、集体争议权。
由农民转变而来的农民工是中国社会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在二元社会中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具体体现。P167 第八章
工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雇员为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而在特定工作场所自主设立的组织。 工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主要作用:1工会在总休上提高了工资福利水平及劳动。2工会推动了产业民主的进步,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3工会为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可能。4工会在维护社会公正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工会制度的主要特点:1中国工会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中国工会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作为基本职责。3中国工会实行产业和地方相结合的组织领导原则。 第九章
雇主:是劳动关系中相对于劳动者的劳动力使用者的称谓。是指一个组织中,使用雇员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且向雇员支付工资报酬的法人或自然人。 雇主究竟是产权的代表还是经营权的代表?P195
雇主组织的形式和特征:行业协会、地区协会、国家级雇主联合会。P203
雇主组织的作用:集本谈判、参与立法和政策制定、提供法律服务、培训服务。
国际雇主组织成立于1920年。 国际雇主组织的主要任务:1在国际上维护雇主利益。2促进企业自主发展。3帮助建立和加强国家级雇主组织。4促进雇主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和雇主之间的经贸合作。 第十章
政府:广义的政府泛指各类国家权力机构,即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的总称。狭义的政府公是指国家机构中执掌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能的行政机构。 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1劳动政策的制定。2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与完善。3劳动条件的维持与提高。4劳动关系的协调。 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与完善:1职业培训。2就业服务 1)就业信息指导 2)劳动力市场价格指导 3)失业预警监测 4)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 3失业救济 1)建立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制度 2)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健全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社会保障机制。
政府在三方协商机制中的作用:一方面,政府作为谈判主体,具有独立的发言权和表决权;另一方面,政府在提出自已利益主张的同时,要协调三方的利益,最
后通过出台涉及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政策,协议来使各方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第十一章
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关系双方的力量对比P240
政府劳动标准和工会对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影响:一)劳动标准对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影响:劳动标准的规定直接决定了劳动力参与率,进而决定了社会劳动供给总量。劳动标准的强制性规定决定了企业对劳动需求的量或形式的不同。二)工会对工资的影响:通过改变劳动力供求状态对市场工资的影响;通过三方协商机制对最低工资确定的影响;地方和行业工会通过集体谈判对市场工资的影响;企业工会通过集体谈判对企业工资的影响。 第十二章
劳动关系法律规范:是指以法律为手段对劳动关系进行规范,对劳动关系进行调整。
劳动关系运行法律基准:即指有关劳动基准法的规定,劳动基准法是国家规定最低劳动条件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劳动基准法的立法模式:法典式立法,单独立法,综合立法和单行立法共存的模式。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
劳动合同法规范的主要内容:一)劳动合同的形式和内容:形式――书面\口头\默示。内容――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合同终止条件\违约责任。二)劳动合同的期限――固定\无固定\完成一定的工作期限。三)劳动合同的履行\变更和终止:履行――亲自\全面\协作履行原则。变更――平等自愿协商一致\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终止――劳动合期限届满;双方约定的终止条件成立;合同的目的实现;劳动者死亡;劳动者达到退休年龄,依法
做出退岗;用人单位的主体资格依法消灭。四)劳动合同的解除;1通过协商解除。2用人单位单方面解除。3劳动者单方面解除。
劳动合同制度实施及存在的问题:一)实施中的问题――二元用工制度并存;违规。二)合同制度问题:合同期限;合同担保制度问题;违约金问题;劳务关系问题。
集体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本单位职工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夫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保险福利等事项,通过集体协商签订的书面协议。 我国的集体协商实施中的问题:缺少能够真正代表工人的工会组织的参与,谈判和集体合同的签订势必变成一种形式。解决问题:1培育真正的谈判主体,主要是培育真正能够代表工人的工会组织。2明确规定集体谈判中雇主的责任。3建立处理集体合同争议和违约处罚的司法制度。4在构建集体谈判制度中,罢工问题是一个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解决的问题。 第十三章
集体谈判:是指工人通过自己的组织或代表与相应的雇主或雇主组织为签订集体合同进行谈判的行为。
集体合同:也称团体协约,是集体谈判双方代表之间签订的、关于劳动条伯、劳动标准及劳动关系问题的书面协议。
集体合同制度的发展及其面临的挑战:1集体谈判的成果遭到大幅度的削减。2工会的集体谈判权被削弱。
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的内容: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另外还有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合同管理、奖惩和裁员等。
集体合同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主体方面存在着错位问题。程序方面忽视或越过协商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46320d7195f312b3169a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