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古典诗词学习个人认知整理》,欢迎阅读!
随笔
关于中国古典诗词学习的认知记录
中国古典诗词的学习基础,是完全抛弃现代汉语(俗称“白话”)这个大环境的,它是需要且一定要学习古汉语(俗称“文言”)才能够体会其中真意的。
为什么我说要抛弃现代汉语呢?其实还是因为现代汉语起源问题。
现代汉语起源,一般我们认为起源于民国时期,那时候有一个在汉语学界、文化界都非常令人震撼的事件:汉语西化运动。这是汉语现代化的起始。
西化运动,主要是以当时的进步文学家为主力的,因为时代原因,他们认为“中国弱”的根源在于“汉语”的繁杂难懂——事实上汉语的确繁杂难懂,就现代学者研究分析发现,汉语是世界上已知的唯一一个包含了“音、意、形”三大基础要素的文字——所以当时的进步学者,如鲁迅,胡适等认为:“因为汉语体系的繁杂难懂(客观事实)以及大众愚昧不堪(时代因素和历史遗留问题),所以我们要改用西语(英语)或者以拉丁字母等为蓝本,重新创造新的语言,通过这种从根本上的改变开启民智,强大中国。”
这一理论一直持续到建国初,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曾就此问题召集一批专家学者进行商讨,后一致认为“为开启民智,扫除文盲,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减轻国民受教育难度,应对繁体汉字进行部分简化,同时以英语字母为蓝本,创造新的注音符号(即后来的‘拼音’)等。”
我们能够看到,在开启民智,扫除文盲等方面,当时的决定是无比英明的,但是因为时代原因,也出现了相当多的,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比如“现代汉语语法”是将当时的“英语语法”基本搬过来照抄出来的,包括目前所用的“现代汉语语法”都没有太大的改变,所以在具体应用上显得格格不入且非常死板;部分汉字的简化使其失去了“表意”的功能(比如繁体的“爱”字,写作“愛”,其意为“置于心中为‘愛’”)。
此外,此番改动也使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差距颇大——甚至可以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看做两门语言去学习、应用。而中国古典诗词是基于古代汉语而创作出的文学形式,故欲学诗词先学文言是本领域尽皆认同的基础要求之一。
第二条基础要求,就是对历史有相当深刻的了解——其中包括了历朝历代的历史的了解(这个甚至要求能够有独属于自己的解读)和历朝历代的汉语变迁史的了解。
上文我们讲到了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变迁,但是“古代汉语”的概念是非常大的,从我们目前发现的相关文物、史料、文献、记载等来看,单单是汉字就经历了贾湖刻符(距今约9000-7800年,出土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蔡运章、张居中所著的《中华文明的绚丽曙光——论舞阳贾湖发现的卦象文字》分析到:贾湖21个刻符里,已认识的11个字,分别属于反映易学里离、坤两卦之象的卦象汉字。)、双墩刻符(距今约7000年以上,出土于安徽蚌埠双墩遗址,学术界认为其是汉字源头之一)、半坡陶符(距今6000年左右,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于省吾先生认为其“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其中一些是数字。)、青墩刻符(距今5000年左右,出土于江苏省青墩遗址)、庄桥坟刻符(距今5000年左右,出土于浙江省庄桥坟遗址)、骨刻文(形成约在公元前2600~前1300年之间,集中发现于山东,赤峰、汉中等地也有发现,是我国最早的以记事为主的可识文字)、陶寺朱文(公元前2500~前1900年,出土于山西省襄汾县的陶寺遗址,该时期相当于古史上的尧舜时代,亦即先秦史籍中出现的最早的‘中国’,奠定了华夏的根基)、夏代水书(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二里头夏墟)、甲骨文(殷商时期,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至今为止已发现五千多个,可解读的有一千余字)、金文(西周时期,亦称钟鼎文或石鼓文,目前故宫博物院内存有十个周代的石鼓,上刻有十首四言诗文)、小篆(秦朝时期,故亦称秦篆)、秦隶(秦朝时期,和小篆是同时存在的,出现则较晚一些,是民间根据小篆改编而来的更简便的字体,已经开始出现偏旁部首)、汉隶(西汉时期,同时楷书开始萌芽)、楷书(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界公认的楷书创始人是王羲之与王献之父子二人。唐朝时期楷书大为盛行,同时草书因记录不详而不归类为任何一个朝代的代表字体,行书同上)、宋体(宋朝时期,因活字印刷术的大规模流行而出现)以及新中国时期出现的各类艺术字体等,这里不一一赘述——而这些古文字从甲骨文开始都可以称为“汉字”(实际上“汉字”这一名称出现是在汉朝,之所以从甲骨文开始则是因为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第一种成熟的、成系统的文字),而甲骨文以前均因为史料不足无法确认。而根据《汉字发展史纲要》中提出的新的观点,汉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包含商代以前的所有文字的图画文字阶段、从甲骨文到秦朝文字的,以表形
文字为基础,以表音文字为主体的表音文字阶段和包括了秦汉文字到现代汉语的以形声字为主体,还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阶段。
在这里面,无论是哪种分类,都逃不开汉字的演变(包括字/词意、注音和字形等),既然有变化,那么不同时代的古典诗词等文学形式肯定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学习中我们应考虑到这一点。
第三个基础,是需要个人有庞大繁杂且尽可能全面的积累,毕竟在适当的地点适当地引经据典在中国古代诗词的世界里属于基础技巧,而这需要无比庞大的积累,以及一定的美学基础(包括美学鉴别和赏析等)。同时,大量的积累能够培养语感,汲取一定的灵感,培养文学素养,而这些都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
第四基础,不同时代的诗词创作格律及音韵基础,这是很麻烦的一种基础,因为它和现代汉语有一定的相似度,但是也有很大的不同,很多初学者甚至相关领域学者、作家都很容易在这里下意识忽略一些东西从而导致很多很幼稚的错漏。
同时,作为一种语言,汉语包括了最基础的字、词、句、语法(虽然个人以为古代汉语完全靠意会,但是显而易见它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毕竟我不是古代人,相关典籍记录也很少,目前没有一定的定论)等,而古典诗词对于字词的凝练程度相当重视,同时初学者在有一定的古代汉语基础后也应该从近代诗和词入手开始研究(古体诗学界目前没有任何定论,容易走上歧路,故不推荐初学者进行研究以及仿写)。
在仿写的过程中不断的进步,更正错误,同时不断学习,查漏补缺——到了一定水平就可以开始自己写了,再过一段时间就可以不用在乎格律了——任何文学作品都不应该被条条框框束缚,前提是你的文学素养足够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46151bc6e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