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试论史学的功用》,欢迎阅读!
试论史学的功用
作者:安乐王迪李彦谋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7期
安 乐,王 迪,李彦谋
(内蒙古大学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史学的功用,是史学理论研究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也是一个最普通的问题。所谓史学的功用,就是历史学的功能和作用,就是历史学的价值体现。人是世界的中心和主体,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史学则是关于人、社会以及与此相关的种种记录和记载。所以,史学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史学能满足个人的精神需求,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史学能为社会提供参照,是社会大道的根基。那么史学的本质是什么呢,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
一、历史学的本质是探真
探真是历史学的本质,是历史工作者坚持不懈地进行求真的过程。从源头上来讲,历史学是要回答“我是谁,来自哪里,最终要到哪里去”这一终极问题的,进行的是“至真至善至美”的终极追求。我们要知道,历史知识首先是我们探究来的结果,所以它不是恒定不变的真理,也不是我们增长见识和智慧的工具,更不是我们炫耀的资本和砝码。探真,这才是历史学与哲学、自然科学以及文学最本质的区别;探真,也因此成为史学在大众化过程中的生存之本。众所周知,历史学在近代以前被看作是哲学的婢女和附庸;到了18、19世纪,科学将其取而代之开始统治我们的世界,历史学也因此开始致力于对规律的探究。历史学依靠叙述存在,因此又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历史学有它自身的特质。哲学在本质上也还是一个“探求”的过程,然而,对于真理的理解又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自然科学的“真”,可以存在、被呈现、被复制,但是历史学的“真”,只可求而不可得。也就是说,自然科学的真是相对确定的,而历史学的真则是相对不确定的;文学可以虚构故事,这是文学与历史学的最大区别,而历史学只能发现存在的故事,记录真实的故事,它们的表现形式看似相似,但旨趣却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历史学的灵魂不是“真实”,而是“探真”,毕竟绝对真实是我们的理想,也是我们终究无法达到的,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无限的接近。时间的一维性决定了实体意义上的历史只有在发生的那一刻是真实的,而我们日后对其的回忆、理解、叙述、引用和反思,则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注入主观成分。因此,历史学的任务是发现埋藏于过去的真实,历史学的本质则是探真。
二、史学是人的精神家园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物质肉体的需要和满足,精神问题和本原问题也是值得人们进行思考和探究的。“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最终要到哪里去”,这样终极的问题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生物学家、哲学家都在回答这一终极问题,然而唯有历史学才真正能现实地解答这一终极问题。毕竟,历史是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总计,也是人们已经、正在或将要亲临其境的。历史可以告诉我们,在遥远的时期,我们是哪个族群的一支,是哪种文明的一部分,并为我们指明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兰克在谈到研读历史的体会时曾说,通过研读历史享受历代财富,再见往日英雄豪杰,重过昔日各种生活,是人生最大的快事。由此可见,兰克把历史学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我们可以说,史学是人的精神家园,对于那些研究历史的人来说,研究历史会使他们找到精神的通道和最终的皈依,会为他们的继续探究汲取动力、确定目标。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作为精神家园,历史学的精神家园与宗教角度的精神家园不同:宗教角度的精神家园往往是主观的、虚幻的,历史学的精神家园则是客观的、现实的;宗教角
度的精神家园往往要求人们回避现实,忍受苦难,沉浸于对未来的美妙幻想之中,麻痹现实中的自己,历史学的精神家园则引导人们面对现实,迎接挑战,最终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也不否认,有的宗教也是力求激励人们努力奋进拼搏的。然而当我们纵观历史后,我们会发现这样的宗教往往是比较偏执的,也是比较狭隘,甚至是有害的。由此,与宗教相比,历史学的精神家园是现实的、科学的、大众的,是人人都应该有的,也是人人都需要进出的。
此外,历史学不仅是人类精神需要的补给品,而且也能够满足人们的知识需要。详述事件的首尾,探求事件发展的特点和本质,历史学研究的最主要特征是因为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其发展的过程。从理论上讲,历史学可以把任何事物都纳入到自己的研究范围内来予以研究探讨。而人们认识事物,掌握知识,本质上是了解事物的发展,了解事物内部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变动。因此,历史学的研究实际上也就是生成知识的过程。比如要学习中国的教育学,就要了解中国的教育历史,了解孔子、六艺、太学、府学、国子监、书院等等古代学校学制的变迁,自然地也就掌握了中国的教育知识。同样地,要学习管理学知识,就需要研读管理学史。由于社会生活中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需要经常地揭示与说明,这样,历史学也就自然地成为新知识的摇篮。历史学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功能,即历史学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欲求,是人的精神家园。
三、史学是社会大道的根基
关于历史学在我们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晚清著名启蒙思想家龚自珍早在150多年前就做过精辟的阐述。他曾说,“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这两句话,尤其深刻地揭示出了“史”与“道”、“为史”与“知道”的辩证关系。这也就是说,要想从纷繁复杂的一幕幕历史现象中探求出社会发展的路子,并且想要真正掌握社会发展的“大道”,最先应该研究的就是蕴含社会发展“大道”的历史。若论在人类社会诸多“道”中何为最,当属治国安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龚自珍的眼中,国家的生死存亡与历史学是紧密相连的。龚自珍有“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缤人之仿,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求是杂志先去其史”之语,以此,来反证历史学的重要性。
在我国,中共中央几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历史学。毛泽东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的报告中,就曾号召共产党员,都要研究中华民族的历史。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毛泽东主席针对党内“对于自己的历史一点不懂,或懂得甚少”,尤其是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百年史,真正懂得的很少”的状况,他进一步要求全党“对于近百年的中国史,应聚集人材,分工合作地去做”,“应先作经济史、政治史、军事史、文化史几个部门的分析研究,然后才有可能作综合的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后,毛泽东主席仍然一如既往,带头学习历史,号召全党“学点历史”。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也曾语重心长地教诲全党“要懂得些中国历史”,并且把懂得历史作为“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与此同时他也要求全党“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1987年5月12日,邓小平在会见荷兰首相吕贝尔斯时,专门讲了一段我们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的历史,并且总结性地说到:“我为什么讲这个历史?因为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江泽民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工作时,也曾号召全党,深入开展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的教育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教育,来提高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现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也多次强调,要大力开展中国历史以及世界历史的教育和学习。
四、史学功用小结
毋庸置疑,一个人如若想要为社会服务甚至做些贡献,那么必须先得从做好自我积累和自我学习开始,但是在我们做好准备向前行进的时候,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来指引。否则,我们的准备和行进就会带有盲目性和滞后性,那么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往往就会事倍功半。同理,学习史学也一样,我们得有一个明确的最终目标来作为我们的指引和向导。那么,学习史学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呢?那就是在满足个人精神欲求的同时,也能运用史学为社会服务,最好是能为社会做些贡献。
忘不了,中国新史学先驱梁启超先生对中国传统史学指出的“四弊二病”:“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世事,而不知有理想;能铺叙,而不能别裁;能因袭,而不能创作”;也忘不了陈寅恪先生“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的切切之心。当然,我们学习史学,并不是因为史学可以直接满足我们个人的精神需求,直接创造社会财富,而是因为它是我们思想的基础和根基,是人类思想的最终源流。由此可见,史学是个人思想的源流,是社会大道的根基,更确切地说是社会大道的思想根基。
我们党和国家,号召学习历史,学习史学,绝不是一种高调、一句空话,而是因为它真正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鉴古可以知今,鉴古可以导今,鉴古可以预测未来”,史学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是社会大道的思想根基。所以,用这一明确的最终目标来指引我们的史学学习,相信我们的史学之路会更加明朗和遒劲。
——————————
参考文献:
〔1〕刘知己.史通.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白寿彝.中国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余英时.史学、史家与时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钱穆.中国历史精神.东大图书出版社,1976.
(责任编辑 孙国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43f57007a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