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九月九重阳节的介绍》,欢迎阅读!
介绍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欣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开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根底。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假设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局部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由来 1、丰收祭天
重阳节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关于重阳习俗活动的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季秋纪》:“〔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秋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远古时期,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的宴会开展来的。拜神祭祖及求长寿、饮宴等,构成了重阳节的根本内容。 2、祭祀“大火〞〔心宿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苍龙七宿〕。春天农耕开始之际,苍龙七宿在东方夜空中开始慢慢上升,最先露出的是明亮的龙首—角宿;夏天作物生长,苍龙七宿高悬于南方夜空;而到了秋天,庄稼丰收,苍龙七宿也开始在西方落退;冬天万物伏藏,苍龙七宿那么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季秋时节,“大火〞〔心宿二〕退隐,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季秋“大火〞退隐的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随着社会的开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神的仪式逐步衰落。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江南局部地区的重阳祭灶〔家居的火神〕习俗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 古人纪元通用干支,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正月建寅,第九个月为戌月,戌为火库,戌月火入库。戌在位西北方处《洛书》乾卦之内。季秋戌月“大火〞〔心宿二〕随苍龙群星前面的几个星宿在西偏北方位隐退潜入于地面。《易经·乾卦》: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在传统文化中,季秋重阳,“大火〞退隐,处在乾坤转变之中,乾德刚健,坤德柔和,二者兼备,乃吉象。 习俗 1、晒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存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2、放纸鸢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风筝〕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至于人们为何要在重阳时放纸鸢〔风筝〕,除了重阳天高云淡,风轻日明,纸鸢可轻松乘风而上的气候原因外,还有些介于巫蓍之间的说法,于不经
中颇为有趣。传说,重阳时放纸鸢是为了“放倒霉〞,纸鸢飞得越高越远,那么倒霉也随之高飞远离,更有甚者,还要专门将线弄断,让风筝消失于云天之外。另有一种解释那么说重阳放纸鸢是“放桔祥〞、“放福气〞,纸鸢飞得越好,那么福气越浓,放纸鸢者不仅不能弄断丝线,还要千方百计保护之,因为假设是丝线断了,那么“桔祥〞、“福气〞也随之飘向远方。 3、登高
重阳登高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据文献说,“登山祈福〞的习俗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高风俗其由来大致有四: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源于登高“辞青〞;其四是源于附会上一个荒唐传说“桓景登山避灾〞。
远古时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形成“登山祈福〞习俗。西汉戴圣《礼记·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文献记载古人对山既敬畏又充满崇拜,“登山祈福〞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开来。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
按照天地日月运行规律,重阳这天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了民间争相趋之的重要民俗事象。 登高“辞青〞的说法那么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为秋节,节后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重阳节登高避灾之神话传说的故事背景发生在东汉,传说当时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有个叫桓景的术士认为这一天里会有瘟气降临,人们要离开自己的家,尽可能到高处去,才能平安。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灾的荒唐故事,见于南朝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 4、吃重阳糕
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400cf1b47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