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河中石兽》教学设计[2]》,欢迎阅读!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福州第十一中学 陈筱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通浅显文言文。 2、依据语境解释文言词语。
3、通过课堂讨论,理解课文内容,品析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逐步养成注重实际调查得出结论的习惯,防止主观臆断的不良倾向出现。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二课时
一、课前热身
请学生回答出屏幕文字对应的原文或翻译(每一小题第一行是题目,第二行是需要回答的内容。答不上来或者答不全请附近学生补充。)
1.原文: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 2.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 原文:尔辈不能究物理
3.原文: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4.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原文: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二、粗识课文
1.请用一句话概括故事。
指导:概括讲清谁,做了什么事。
参考答案:河南沧州一寺庙的和尚寻找落入水中的石兽。 2.作者通过这则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指导:找出文章的议论性语句。 学生回答并在屏幕上出示答案: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追问:翻译这句话,说说自己的理解,除了依据某一个道理,还应该依据什么? 三、把握主旨
1.讨论:石兽去哪里了?要求先原文回答。
2.请学生回答,用自己的话解释老河兵的说明,老师课件展示示意图,确认学生的答案。
3.利用表格比较,三种判断之间的区别,并请说出老河兵为什么能分析出正确的答案。 4.出示全文主旨。 四、人物形象品析。
1.展示讲学家的相关描写,分析描写方法,人物形象特点。
明确:讲学家在此嘲笑寺僧不明事物的道理,体现出他的自大、高傲。 2.展示老河兵的相关描写,分析描写方法,人物形象特点。
明确:老河兵在此笑寺僧和讲学家不明河中实情做出不切实际的推测,体现他的沉着、自信和经验丰富。
3.分组自由朗读,读出人物不同的心理特点。 4.分组齐读。
5.续写:请发挥想象,续写石兽上岸后,讲学家的反应。(可用上多种人物描写方法。50字左右)
(1)先给2分钟讨论。 (2)在笔记本上续写。
(3)用希沃助手展示学生作品,并且讨论。 五、总结全课。
1.请学生根据板书内容总结全课主要内容。
2.总结:这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河中石兽》这则简单又有趣的故事,也明白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我们也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老河兵“和”讲学家“这两个人物进行了分析和品读。纪昀寥寥几笔便将一个深刻的哲理讲得如此生动活泼又余味无穷。 六、课外延伸、启发。
展示成语:拔苗助长 刻舟求剑 塞翁失马 完璧归赵 熟能生巧 胸有成竹 画蛇添足 对牛弹琴
狐假虎威 负荆请罪 一鸣惊人 ……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除了《河中石兽》,屏幕上的每个成语背后都有着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希望大家能多多积累,利用网络去查找成语的原始出处,尝试阅读,提升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七、作业:完成同步练习册 八、板书设计
河中石兽 纪昀
故事————————人物 (求石兽) (讲学家、老河兵)
道理 实践出真知
九、教学反思
这堂课在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感知“实践出真知”这一道理。品析人物形象,体会纪昀言简义丰的语言表达。课堂上,学生能从结尾议论句快速的得出“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但是对石兽“求之于上流”的原理说得不够完满,主要原因还是在文意的理解没有完全消化。故而往后还应对该文大意进行复习,巩固学生的文言词汇记忆。
本课还可以从“实践出真知”为切入点展开教学,联系相关文言作品或者生活实际,拓宽视野,扩展思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3af3d0c00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