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中语文 第五专题 西塞山怀古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2022-10-28 02:15:1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中语文 第五专题 西塞山怀古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欢迎阅读!
响水,西塞山怀古,选读,江苏省,宋词
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中语文 第五专题 西塞山怀古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西塞山怀古

教学目标

1.朗诵作品,赏析精妙语句.

2.了解作者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重难点:

1。朗诵作品,赏析精妙语句。

2。了解作者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把握诗歌主题。 一、示标导入

由介绍作者导入:

他一生被贬达23年,身处逆境,却达人知命,笑看人生;他是朝廷流放的浪子,但又是时代高亢的歌者;他用自己傲视忧患的气概,抒发出一腔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他以豁达的心胸,不屈的意志,创作出一篇篇讥讽权贵的诗文,展示着自己的铮铮风骨。他,就是刘禹锡.今天,我们就将学习他的一首被誉为“金陵怀古之冠"的《西塞山怀古》。让我们走进刘禹锡、走进怀古诗。

时代背景

805年,参加“永贞革新"。因为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革新失败,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他被贬谪长23年但却始终不屈。晚年曾任太子宾客,后世称刘宾客.在诗歌创作方面,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他的诗,风格雄豪苍劲,传诵之作极多.他的怀古诗寄寓深远,被奉为“咏史大家".刘禹锡一向反对藩镇割据,渴望四海统一,《西塞山怀古》就表达了诗人这种强烈的愿望。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 二、讨论释疑

1、首联写出了什么气势?哪两个字用得好?

首联“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两句,诗人不从眼前的具体景物落笔,而是用简练的笔墨描写了发生在西塞山一带的一场惊心动魄的鏖战,展示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历史风云画卷。公元二八○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益州刺史王濬率领精锐水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直取金陵(吴国都城),以完成统一大业。“下益州"是指自益州而下,一个“下”字置于“益州"之前,渲染出一种浩浩荡荡、居高临下的进军气势,给人以势如破竹、摧枯拉朽之感;同时也为下文写吴国的败亡埋下了伏笔。“黯然收”中一个“收"字,既表明吴国军队闻风丧胆的情态,又预示吴国走向失败的必然命运。

2、颔联:思考此联把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绘?什么手法?



1


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中语文 第五专题 西塞山怀古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①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

②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 ③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④手法:对比的手法。

颔联写吴国垂死挣扎的徒劳和被迫出降的丑态。“千寻铁锁”形容吴军防御工事非常坚固,几乎封锁了整个江面.然而由于王濬的足智多谋,很快就攻破了吴军的防守。一个“沉”字,看似平常,实则奇警,它形象的说明吴国政权也随铁链的沉没,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的消失了。“一片降幡出石头”写吴国国君投降时候的丑态。“一片”极言其渺小,“降幡”含有讽刺嘲弄的意味.

总之,诗的前四句,交代了这场战争的指挥者、进军路线、作战方式、突破江防的经过及吴主出降的情,在怀古的内容中寓有深意:一个政权的巩固,靠的不是地形的险要,而是人心;失去人心,任何其它防御工事都形同虚设。 三、成果展示

尾联含蓄地表达了怎样的深意?

尾联是诗人的感慨和对唐朝统治者的婉言规劝。今逢四海为家日”句宕开一笔,以褒奖的口吻赞美当世.通过古今对比,诗人深感大唐二百余年统一基业的弥足珍贵。另外,诗人歌颂“四海为家”,表现了他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立场。“故垒萧萧芦荻秋”句是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芜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亡的见证,分裂失败的象征.

这里有赞颂,有庆幸但更深层次的是提醒,是警诫。安史之乱使唐朝岌岌可危;乱后,河北,山东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时刻威胁着唐王朝的安全。眼前的升平景象不知道哪天会被烽火打乱;如今长满芦苇的故垒,不知道哪天又会变成战争的前沿。 四、师生点评

借古讽今:古代封建社会中许多有识之士,大都博古通今,对现实有较多深刻的体察,而他们大多数又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感到生不逢时.心中郁积不满,但又不可明说,特别是揭露时弊,指斥朝政更是不便明说,于是他们往往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去寻求载体,以便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心曲.借古讽今之诗,乃是借鉴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方面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实社会某些方面的鉴戒。借古是为了讽今,鉴古观今,相对照,或颂古非今,或贬古刺今,以表达诗的题旨。理解鉴赏这类诗词,必须时刻结合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时的心境。 五、检测反思

阅读刘禹锡的《乌衣巷》和《石头城》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乌衣巷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39fd6b787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1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