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

2023-05-09 00:28:1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欢迎阅读!
民俗文化,民俗,生活
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

134020549 张晴林

借本学期开了民俗学课程的契机,我从学校图书馆借阅了《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库》书之一,由高丙中教授著书的《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与此同时,我也上网搜集了关于这本书的介绍,看过许多学者对于这本书的评价及理解。结合着网上的扩展介绍,加上自己的一些阅读感受,以此写下读完这本书以后的理解和思考。

《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是熔铸民俗学近150年的思想资料而撰写的一部理论民俗学专著,在本书内容架构中,作者首先以“民”“俗”为焦点评述了民俗学基本理论历史发展逻辑,揭示了民俗学所面临的理论难题;继又阐明了以生活和整体为取向的学术思想,从而确定了解理论难题的思路;接着将民俗学定位于生活世界,使一系列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迥然有别的内容(如语言层面的口头文学、信仰层面的迷信、行为层面的习俗等),在生活世界的视野里构成民俗学完整的研究对象,进而回答了本学科的重大理论问题。本书对“民”和“俗”的界定,对事象研究和整体研究的阐释,对生活世界的理解、对民俗理论的建设都具有可贵的学术价值。为了从理论上摆脱民俗学作为“遗留物学”的学科危机,把研究对象界定为现实的、自成体系的当下生活。通过对于“民”和“俗”的概念梳理,高丙中旁征博引、精细缜密地论证了民俗就是习惯性、功能化的社会生活;民俗研究应从现实的、整体的层面上把握民众的生活世界;民俗学是直接地、较为全面地关心人的生活世界的一门学问。以不断更生的现实生活作为研究对象。

中国现代民俗学标志性的起点是1918 年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的成立及其刊物《歌谣周刊》的发行。这门既年青又古老的学科在多年的风雨飘摇中,从理论到方法,都在不断地完善。当然,基础理论的系统化是独立学科的标志。我搜索了作者写书的初衷,了解到高丙中教授是为了从理论上摆脱民俗学作为“遗留物学”的学科危机,把研究对象界定为现实的、自成体系的当下生活。通过对于“民”和“俗”的概念梳理高丙中有着强烈的入世情怀,迫切地想把民俗学纳入经世学术之列。所以,此书不仅是理解民俗以及民俗学诸概念必不可少的学术专著,而且为民俗学与社会实践的对话提供了理论平台,是民俗学经世致用的理论依据。但是,高丙中充分论证了一个“应该研究”的对象世界,却未能解决一个“如何研究”的现实问题。高丙中没有注意学术发展往往还有其自因的、出世的一面,也即科学革命无法人为预设的一面。具体的科学研究如何做、做什么,往往只与该项研究所持的理论与方法相关,而与我们如何定义操作对象没有关系。也许,学术的入世与出世,本来就是两种不同价值观念指导下的两种取向,彼此无法相融,却始终互补。

我读完这本书,印象最深之一是作者在书中详细而深刻地论述了两种研究取向——民俗事研究和民俗整体研究。两种研究取向各自抓住了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两个方面:文化和生活。


民俗事象研究是从文化的角度,对活生生的民俗事件的抽象研究榨干了生活汁液的文化象。民俗整体研究注重具有生活气息的民俗事件,不像民俗事象研究仅限于文化现象的描述,而忽略了活生生的民俗事实,强调了我们现世的民俗学研究应该更多注重于民俗整体研究合我们的生活现状来看,如今的社会和个体其实陷于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我们不能再以一种简单直白的论调来看待民俗事项,我们需要做到联系整体环境下的研究个人认为,不仅仅是民俗学研究现实社会下的每一门学问都应该保持这种整体研究的视角,这样才能更多的了解到某些细枝末节。

其次,在这本书中,有另一个我印象极为深刻的作者观点。就是在这本书中,高丙中旁征博引、精细缜密地论证了民俗就是习惯性、功能化的社会生活;民俗研究应从现实的、整体的层面上把握民众的生活世界;民俗学是直接地、较为全面地关心人的生活世界的一门学问。不断更生的现实生活作为研究对象,可以保证民俗学享有永不枯竭的对象资源。作者极大的扩大了“民俗”的范围,在完整和统一之下,这种范围的扩大显示出了合理和可能,高丙中老师在这里引用了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所提出的“生活世界”这一概念。来借以说明“民俗”的范围不应该只是在传统认识的“乡民的古俗”。而应该是指人们经验到的世界和日常的世界。民俗正是每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作为非专家的普通人所必然要经历的生活。生活世界就是民俗的世界,这样就使得各种各样的民俗统一在一个领域内,同时使得民俗的研究与任何时代、何群体的每一个成员密切相关,这样就加强了民俗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在阅读《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过程中,在书中作者有提及一些概念、理论以及民俗学的研究模式,作者的这些专业化的知识体系下的内容,现在我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我也有上网搜索过这些概念体系,有学者认为这些从时间和形态上和功能方面设立的概念,种程度上是对于缺乏概念体系的民俗学理论的补充,也有一些学者对这些概念体系、理论持另一种评价,认为作者在书中的这些概念设立得较为仓促和简单,需要更多的完备才能具备参照意义。我是个门外汉,阅读完这本书自我感觉高丙中教授给出了很多学术上的建设性意义,或者我可能需要学习更多的民俗学知识,才能更加全面的认识清这些概念体系和理论成果。一方面,出于个人习惯,我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会考虑作者写书的构建模式。在《民俗文化民俗生活》一书中,一是作者的思考是建立在民俗学前辈研究者成果的吸收借鉴上,在书中分别列举国内外以及不同发展时期的不同“民俗”观点,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找出存在的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切入点。二是作者自觉吸收了其它学科的有益成果,合理的应用到自己的研究过程中,从而使得思路更加开阔、问题更加清晰、论述更加明确。这些对于作者的创新发展的民俗学概念体系有很大助力,让这些理论的提出未显出苍白和局促,反而游刃有余还具有思辨性和创造性。这也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多为以后的个人写作做积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3836da1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5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