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口技》的艺术特色》,欢迎阅读!
浅析《口技》的艺术特色-中学语文论文
浅析《口技》的艺术特色
田世界
随着我国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科书篇目不断增删。但清朝初年林嗣环这篇300余字的《口技》却从未被删减过,这是什么原因呢?笔者想从它的艺术魅力上作简要的分析。
《口技》这篇课文,是作者林嗣环成功地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才使得它在灿若星河的古代文学作品中成为了非常耀眼的星星。 在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也就是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心理、行动和语言等,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等特征。但有时也恰当运用一些侧面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描写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有时根据需要,作者会把二者有机结合,兼顾使用。《口技》正是这种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成功结合的典范之作。
篇首点题,便侧面写“善”。从谋篇布局上看,“善”又是统领全文的关键字,文章层层紧扣“善”字,展开记叙、描写与议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不需复杂的布景,只要简单的道具。口技表演者不需借助外物吸引人,只靠高超的演出技艺。“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则突现听众这种聚精会神的情景,渲染气氛之肃静与紧张,暗示了表演者有“压场”或吸引观众的艺术声望。通过这样的侧面描写,既烘托了表演者的技艺之“善”,又为下文表现千奇百怪、惊险万状的声响埋下了伏笔。
文章的主体部分是第二、三、四段,这三个自然段文字在写法上极其相似,都是先从正面描写表演者的技艺之“善”,然后从侧面加以烘托。形象而逼真地描
述了口技艺人精心摹仿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所构成的三个场景,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似耳闻目睹。
文章第二段写夜阑人静时,一家四口由睡而被惊醒的情景。从“遥闻深巷犬吠声”至“众妙毕备”是正面描写。表演从摹拟远处“深巷”里传来的狗叫声开始,然后以四口之家作为想象中的“舞台”,使听众的注意力由外景转入内景。“妇人惊觉欠伸”,拉开了一家人深夜被惊醒的帷幕。“其夫呓语”,画面逐步清晰。接着幼儿“大啼”,帷幕大开。于是“妇手拍儿声,口中乌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大儿声,一时齐发”,打破了深夜的静谧,使口技表演达到第一个高潮。而看看这时观众的反应,“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听众的激动神情跃然纸上。这一传神之笔虽是写全场观众,而意在彼,在于反衬与赞美口技艺人之“善”。
接下来写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先写丈夫的“声”,并伴以妇人的拍儿声,“渐拍渐止”,给人以时间缓慢推移而声音渐弱的感觉。接着以老鼠跑动偷食,“盆器倾侧”的声音、妇人梦中的咳嗽声,表示夜静更深。全家人醒而复睡,由前一个高潮跌入低潮,并为下一个高潮蓄势。“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听众的情绪,时时随着表演的起伏而变化,再一次表现口技的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这个场景的写法,也与表演者一样,既是前段喧闹的余波,又是下节高潮的前奏。
第四段一开始,用类似画外音的手法,以”一人大呼‘火起’”突然加快节奏。接着写这个四口之家突然遭到意外变故的情形:“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气氛骤变。然后由内景转为外景,以“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表现人们的惊恐万状,再以“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32d1464ac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