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姓名的文化引申

2023-01-12 06:30:1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人姓名的文化引申》,欢迎阅读!
引申,姓名,中国人,文化
中国人姓名的文化引申

贵州省遵义市第五中学 韩忠

中国有一句俗话,称同姓氏的人“五百年前是一家”。的确,在我国,姓、氏作为表明家族系统的标记、符号,具有同源性。大部分姓氏都可以追溯到黄帝、炎帝那里去。这种寻根意识逐渐深化为民族的认同心理,产生了一种凝聚作用,在民俗文化乃至民族精神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姓起源于图腾。图腾(totem)系印地安语,意思是“他的亲族”。人类社会早期普遍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着亲属或其它特殊关系,于是此物就成为该氏族的保护者和象征,也就是图腾totem图腾逐渐演变为同一氏族的姓。先秦以前,“姓所以别婚姻” 同姓之间不能通婚,女子有姓而无氏。如秦穆公嬴任好的女儿,婚前称“秦嬴”,嫁给晋文公姬重耳的侄儿晋怀公后称“怀嬴” 晋怀公死,改嫁晋文公,则称“文嬴”。西施、孟姜女的叫法也是如此。

氏表明男子的身份,也就是古人所谓的“氏所以明贵贱”。如大诗人屈原,其先祖熊瑕为楚武王熊通的儿子,受封于屈,随后就以封地为氏。司马迁在《史记》中追溯其渊源,称屈原乃“楚之同姓”,也就是这个原因。

名是个人的符号。古人一生不只一个名,首先是乳名,又叫小名或乳名,是在襁褓中由父母取的,为了辟邪,往往有取鄙俗粗野的贱名如阿猫阿狗者。小名只使用于家庭内部,供父母兄姐等呼唤,偶尔也流行于亲戚或熟友之间。小名对外讳莫如深,社交场合称人小名是一种失敬和冒犯。相对小名而言,古人都有大名,适用于人际交往。

字又叫“表字”,是达官显贵和文人士大夫在本名之外的又一个称谓。男子二十加冠,女子十五及笄由本人或他人命定,表字文雅精警。可以和名无关,也可以有关。如韩愈,字退之,暗寓“知进退,明得失”的意思,名与字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古人交往,自谦称名,敬称称字。

姓氏名字之外,古人还有号,又称别号,雅号。多为骚人墨客的一种风雅之举,如“青莲居士” “易安居士”等等。

帝王将相和社会名流死后,后人根据其生平行为对他进行褒贬,所给的称谓叫“谥号” 文、武、昭、明”等是美谥,而“幽、厉、泯、炀”则为恶谥。这也算是一种特殊的名字。此外,官称、地望等也成了名字的补充。

名字别号往往体现出取名者对其人的一种期许。如张溥《五人墓碑记》中表彰的颜佩韦,可能是一个性情急躁之人,于是有人依据《战国策》中“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警”的典故为其取名,希望他遇事冷静;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字佩弦,性格与颜佩韦处于南北两极,也


许过于宽缓,因此依据《战国策》中“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励”的典故取此表字来警醒自己。

名字还能折射出时代的嬗变。帝制时代,取名多用“仁、义、礼、智、富、贵、福、禄”等封建色彩浓厚的字眼;国庆、援朝、卫东、卫红等名字使人不由想起1949年以来的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

我国古代的名、字、号、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载沉载浮,经历了一个从简朴到繁复,再回归简明的慢长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一名主义” 字、号、谥等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已经淡出,并渐行渐远,这是文化传承中的一种扬弃和必然。 (本文发表于教育部关工委、中央教科所主办的《课堂内外》杂志〈国内统一刊号CN50-1080/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1007-489920075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32639317375a417866f8f2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