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凉看破淡墨深描——论唐寅之《秋风纨扇图》

2022-09-07 19:15:1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炎凉看破淡墨深描——论唐寅之《秋风纨扇图》》,欢迎阅读!
唐寅,秋风纨扇图,炎凉,看破
炎凉看破淡墨深描——论唐寅之《秋风纨扇图》

作者:王黎梦

来源:《美术界》 2011年第2



TEXT / 王黎梦

仕女画发展到明代进入其鼎盛时期,代表明代绘画主力的“吴门四家”更是把仕女画推进了无与伦比的境界。在唐寅流传下的作品中,有许多是仕女画题材,无不臻善至美,标程百代。他中年创作的《秋风纨扇图》成就最为突出,而这件作品也是其自身境遇的写照。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吴县人也。性绝颖,数岁能文,然不屑市场屋①。”幸好有祝允文经常规劝他,于是他立下壮志:“闭户经年,取解首如反掌耳②。”在弘治戊午年举办的乡试上考取第一名,这一点也可反证唐寅的很聪明。但是在弘治十二年,发生了一件对朝廷来说很小的事情,但这件小事对唐寅却足以影响其一生。如果不提到唐寅,人们几乎淡忘了这一年。给事华昶参奏大学士徐敏政“科场作弊案”,连同唐寅、徐经下狱。”关于“科场作弊案”的始末和版本各有不同,说法不一。但不管怎样,这件事的结果却改变了唐寅后来的仕途之路。

在那个人才不被尊重的年代,“科场作弊案”就像一个精神枷锁日夜折磨着唐寅,一生郁郁不得志也全是由此而起。后开始作诗文、绘画,成为在中国文学史上和美术史上都不能忽视的一个人。唐寅中年时,绘画日趋娴熟,加上心中抑郁的感情,所作的书画也大都为抒发其兴趣的佳作。于是世俗的生活让他更愿意描绘山水画和仕女画来排解心中的抑郁。

一、《秋风纨扇图》之借景意向

唐寅以人物、山水、花鸟均擅长而堪称全才。画风中年后转投周臣门下,早期曾受沈周的影响,在传统上取法南宋刘松年一路,兼学元代赵孟頫,画得秀润缜密,严谨而不失韵度,率意中透出工致。在吴门画派中独树一帜,人物画在唐寅的作品中占据很大一部分比重,多描写古今仕女生活和历史故事。其人物画的画风大体上分为两种,一种是水墨淡写,另一种是工笔重彩,但不管哪一种画都可以用文静来概括,唐宋的奢华喧闹之气在唐寅的作品中已看不到踪迹。《秋风纨扇图》是唐寅中年水墨淡写的扛鼎之作(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画具体年份已不可查)。但根据画上所题诗及印章推断为“科场作弊案”之后几年到皈依佛教之前。此图描绘一位手执纨扇的侍女,身材苗条,圆润的脸庞上流露出一丝怅然若失的清愁和忧郁。下方湖石坡地,湖石上方几枝修竹摇曳风中,连同风中摆动的丝带,更渲染了秋风的萧瑟之气氛。但画中侍女却手执纨扇,不免让人有种悲凉的感觉并且环境的不合时宜。此画侍女单人卓立于山间湖石之上,周围亦无树木、花草、亭台,无依无靠。不禁让人联想到唐伯虎一生坎坷的命运。

二、《秋风纨扇图》之借物意向

画中的女子手中所执的“纨扇”即是唐寅借物来比喻自己。“纨扇”最早见于汉成帝妃子班婕妤失宠,供养太后于长信宫,遂托辞于纨扇,作怨诗以自伤悼。自此“纨扇”便不断的出现诗中,被寓意为宫中妇女被遗弃的命运。唐寅期望有朝一日,朝廷能为这件“泄题案”平反,但却遥遥无期,以致于使他的内心越发苦闷悲凉。他的老师周臣曾经评价自己和学生的作品时说过一句话“但少唐生三千卷书耳”,这读下“三千卷书”的唐寅不应该是现在这样的落魄。因为他的才华足以让他堂而皇之地留名千史,科场作弊案最有可能的解释为唐寅的个性锋芒毕


露,在不注重细节的基础上给朝廷上的一些有心机之人发挥的把柄。唐寅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从其诗歌,绘画,词曲的造诣上皆可知。

这幅《秋风纨扇图》中的侍女造型非常生动、顺畅。人物的五官准确,动态微妙。董其昌跋唐寅《梦筠图》称“娟秀姿态虽李龙眠复生不能胜此。”画法兼工带写,人物的勾勒,湖石的渲染,极其熟练。流利而洒脱,衣服线条匀细如丝而有弹性,随风飘扬。衣纹的组织刚柔并济,富于变化。画作的左上部题诗“秋来执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事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秋天时节的纨扇本来应该收起来了,但又是什么事情让她如此感伤呢?让自己也让世人把这社会看清楚,谁能不追逐炎凉的事态了。这首诗似乎也在对画家自己说,要把炎凉的事态看清。但画家一生悲苦的“世情”却始终放不下,画上所钤“南京解元”的印章最能表明他无法放下功名。借用扇子也是画家最为独到之处,突破出传统题材方面的创新点了。

三、《秋风纨扇图》之借人意向

中国古代的典籍《诗经》中的《卫风·硕人》指出了品评美人的标准,视为经典。庄美之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七句诗写的很形象、具体,最后两句更是生动、传神。笑容之美,恰到好处,其中“肤如凝脂”,把美人比羊脂玉,更恰当的指出了美女如玉的含义,这也成了中国古典美人观的审美标准和总纲。

自从《诗经·卫风·硕人》之后的秦汉开始,传统绘画在描述仕女图是大致分为两个方向:一是沿承“硕人”的表现美人作铺垫,赋陈式的具体刻画,如唐张萱的《捣练图》。二是更侧重于从侧面渲染烘托,形容意会,而中国画更突出偏重于传神、意境和笔墨情趣,更见诗意和笔意作正面直接具体细微的描绘。

也有一些绘画作品是将两者相结合,即“写神”与“写形”合二为一,以形写神,心神兼备。这也是大部分画家追求的境界,如顾恺之《洛神赋图》,唐寅的《秋风纨扇图》就将仕女的美丽与心有所思两者结合起来。

唐寅的笔下的仕女形象显示出了一种“瘦美人”的这种气质也成为在唐寅、仇英以及整个吴派画创作之中的典型样式。唐寅人物画中小眉小眼的造型以及整体的文静气质是明代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在绘画并非全部由统治阶级和宫廷画师来促进、推动,而是由在朝野之外的这些文人显示出中流砥柱的作用。此时的绘画是在“王学”兴起的背景下发展的,“王学”即王守仁的思想,他继承发展了陆象山的“心学”,提出“良知”说。他强调一个人的心的力量,认为只有一个人的心才能产生足够的力量去实现他一切想要的东西。因此“心即理”是美术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确立其人文观念;进而又从官方向民间转移,这是社会的进步,是文化的发展。正是在手工业生产,自由经济作为背景的资本主义萌芽初期,使艺术产生了新的人文情怀。

明代的文人画,虽然是由赋闲在野的知识分子所为,但又与元代在野文人不尽相同。他们并不是受外族上层建筑所排斥、压抑的产物,而更多的是对于一种人生观与政治立场的选择。例如沈周选择放弃仕途而过隐迹生活,选择了绘画这条道路。在他优越的家庭背景下又可以享受到名利双收的效果。唐寅则是因为受到无辜的政治牵连,从而以消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他们都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在江南一带的文化艺术方面有相当的影响。他们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明代绘画的潮流趋向。与同时期的宫廷画家相比,创作上不受统治者在思想、题材方面的限制,但又和明末董其昌他们那些士大夫相比,思想上较少僵化观念的束缚。在艺术创作方面比较有自己的个性,由此也形成了富有个人艺术情趣的艺术派别。

四、结语




《秋风纨扇图》在意向上更为突出地反映了唐寅的内心的释放,它是一种丰厚的学养、学养的受抑、受抑之后的释放。以形单影之的弱女子、于秋风萧瑟之时手执纨扇、立于突兀的石头旁,是怎样一种心境?没有人比他自己清楚。在这一切在绘画上的凸显,却创造了一种三重意向的有效整合。唐寅在科举之后终日与诗画为伴,晚年也曾以悲世的情绪求解于佛教。明嘉靖二年(1523 年)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代才子带着无限的不舍和极端的痛苦溘然而逝。纵观唐寅此画作,可谓:画法文心自远高,炎凉看破何寂寥?

脂粉佳人无颜色,淡墨原可更深描。

注释:

①明·吴县志

②清·唐仲冕《六如居士全集·卷七志传》

【王黎梦,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2f2be0172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b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