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类型化解析及对策研究_0

2022-09-02 21:14:3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校园霸凌类型化解析及对策研究_0》,欢迎阅读!
类型化,对策,解析,校园,研究


校园霸凌类型化解析及对策研究

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校园霸凌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文章作者通过对校园霸凌事件的调查分别对小学高中以及大学出现的校园霸凌事件进行了类型化解析,并对不同类型的校园霸凌事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标签:校园霸凌;暴力电子游戏;法律制度

一、校园霸凌类型化解析

1.小学阶段暴力电子游戏歪曲学生对霸凌行为的认识

第一,互联网时代学生极易接触到含有暴力内容的电子游戏根据BuchmanFunk1996调查发现,青少年最喜欢的电子游戏中有50%带有暴力内容[1]这种广泛而密集的接触是暴力电子游戏得以作用于校园霸凌的前提条件。



第二,暴力电子游戏的运作模式强化了玩家的攻击行为,歪曲了学生对霸凌行为危害性的认知。游戏往往设置一系列含有暴力击杀内容的任务,玩家若表现出攻击性就能得到奖赏。这种奖惩机制体现了错误的价值导向——肯定了玩家实施暴力行为获得快感的正当性。游戏中频繁的视觉刺激还弱化了玩家对于暴力场景的应激反应。



2.初、高中阶段霸凌事件中多见群体极化现象

群体极化形成于群体的自我确信和确认,社会理学诱因源于新的信息流,而名誉感、抱有偏见的辩论、权威结构、具体境遇、群体思维等将促进群体极化的进一步发展。其在校园霸凌事件中主要表现为原子化的个人聚集为小团体。影响恶劣的校园霸凌事件,其实施者之间往往经历了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确信其霸凌行为微弱的正义感。这种自我确信也将他们聚拢为一个团体——在欺凌受害者这件事上观点行为一致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通过新的信息交流更加稳固并不断壮大,偏见、人际交往的权威结构和僵化的群体思维使得霸凌方式由最初的孤立排挤、敲诈勒索发展为激烈的暴力殴打。



3.大学阶段学生对霸凌行为危害性认知不足

小学阶段的认知误差不同,大学阶段的学生不是把霸凌行为视作树立威信的手段,而是认识不到霸凌行为的严重性,甚至认为自己所作所为根本称不上霸凌。如藏匿他人学习生活用品、故意隐瞒学校通知的重要信息这类行为对实施者来说,可能只是开玩笑,可又确实给被欺凌者造成了困扰甚至心理创伤。实施者做出这些行为,有些是因为被欺凌者性格不合群,或者给周围的人带来了不便,也有的霸凌者纯粹出于嫉妒而对受害者实施欺凌行为。



二、各教育阶段应对校园霸凌的措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2dd05e402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8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