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何逊诗歌的友情主题

2022-07-04 02:07:2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何逊诗歌的友情主题》,欢迎阅读!
诗歌,友情,主题,何逊
论何逊诗歌的友情主题

作者:王艳 张喜贵

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7



要:南朝是一个重情的时代,南朝梁诗人何逊,创作了大量的歌咏友情主题的诗歌。在何逊的众多友人中,范云对何逊既有赏识又有援引,应当是他人生路上的重要的朋友,因此范云是何逊诗歌友情主题中的重要角色。此外,何逊由于长期漂泊沉沦,对离别格外敏感,在他的友情主题中又较多地抒发与友人分别的悲痛之感。

关键词:何逊 知己 范云 离别

对友情的吟咏,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比最重。朱光潜在《诗论》中曾指出:“中国叙人伦的诗,通盘计算,关于朋友交谊的比关于男女恋爱的还要多,在许多诗人的集中,赠答酬唱的作品,往往占其大半,苏李、建安七子、李杜、韩孟、苏黄、纳兰性德和顾贞观诸人的交谊古今传为美谈。”①追溯友情诗歌的发展,在《诗经》就已有吟咏:“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这是对朋友的深切渴求,到“苏李诗”中写友人分别的不舍之情,再到建安时期曹植对友情的强烈赞美,发展至南朝,文人之间酬唱赠答之作更多,友情在诗歌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此外,早在西晋陆机就曾提出“诗缘情而绮靡”,打破了传统的单纯以诗言志的诗歌创作准则,文人更多地重视自我的内心情感。南朝文人重情,作诗强调“缘情”,加之其时特殊的取士制度,让文人由分散到聚集,他们有了更多结朋交友的机会,因此诗文中更多地传达着与友人的深厚情感。

何逊就是这样一个尤其看重友情的文人,从其现存的诗文来看,他的创作大多是满含个人真挚情感的诗作,在这些诗中,何逊通过与朋友、同僚之间的留别、送别、赠答向我们展示了,友情作为他诗歌甚至人生的重要支点所绽放的光芒,友情可以说是他诗作中最浓烈的情感之一。何逊诗集中,所作之诗直接与友人、友情相关的有四十八首②,占何逊现存诗歌三分之一还多,友情成为其诗歌创作的中枢神经。

一、范云——何逊的知音

在何逊所生活的年代,他属于较为贫寒的知识分子阶层。虽说有梁一代,世家大族享有的政治特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压制,寒门士人有了登上政治舞台的机会。但事实上,士族仍享有很多的既得利益,这就导致寒门士人的仕途往往是坎坷困顿的。何逊天资聪颖,八岁能诗,二十岁被举为秀才,深受当时大家的赏识,《梁书·何逊传》记载:“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往年交好。”③沈约对他的诗才也是称赞有加,本传记载:“沈约亦爱其文,尝谓逊曰:‘吾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④即便如此,他仍是一生沉沦下僚,和与他齐名的刘孝绰来比,刘孝绰起家著作佐郎,而何逊就只是朝奉请这样一个闲职,之后辗转于各个幕府中,也都是官职卑微。究其原因,与二人的出身关系密切,刘孝绰乃彭城刘氏,士族子弟仕则身居要职;相反,何家也是世代为官,“曾祖承天,宋御史中丞。祖翼,员外郎。父询,齐太尉中兵参军”⑤。但从门第来看,仍数寒素之家,到了何逊这代更是“宗派已孤狭,财产又贫微。栖息同蜗舍,出入共荆扉”(何逊:《仰赠从兄兴宁寘南》)。寒门出身以及困顿的官场生活,使得他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因而创作中经常表现出一种叹微嗟卑之音,这在写给友人的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写给范云的诗中发出的是“高门盛游侣,谁肯进畋渔”的深深自卑,且常以“臃肿木”“飘飖蓬”“贱躯”等过分自谦的词语来自喻。

何逊一生的益友当数范云,范云对何逊既有赏识又有援引,是他人生路上的重要的朋友。当时大家范云,交友广泛,王融、何逊二人都与范云交谊颇深,面对这两个朋友,针对其性格特点,范云采取不同的态度。范云曾作诗赠王融:“竹花何莫莫,桐叶何离离。可栖复可食,


此外亦何为。岂知鹪鹩者,一粒有余赀。”(《古意赠王中书诗》)意在劝诫王融不要急功近利。这是由于王融过于的“自恃”性格让范云不得不对他进行劝告。《南齐书·王融传》载:“(王)融自恃人地,三十内望为公辅。直中书省……又叹曰:‘车前无八驺卒,何得称为丈夫!’”⑥而对于发出“ 高门盛游侣,谁肯进畋渔”的饱含自卑之情的何逊,范云转换态度,作诗来肯定何逊的价值,“麟阁伫雠校,虎关迟才通”,认为何逊以之才可大有作为;在给何逊的诗歌中又写道:“闻君饶绮思,摛掞足为多。布鼓诚自鄙,何事绝经过。”(《贻何秀才》)不惜贬低自己来表达求友意图,以此来打消何逊的顾虑,面对范云的如此自谦与抬爱,何逊将自己内心的犹疑与胆怯一吐为快。他写下“相思不独欢,伫立空为叹。清谈莫共理,繁文徒可玩”(《酬范记室云》),将自己对范云的相思与敬佩倾吐而出,将自己内心落寞孤寂的感受如实告之,这是一种知音难求的落寞,他认为范云正是那个与自己共清谈、玩繁文的知己。何逊步入仕途也与范云关系密切,范、何二人相交打破门第偏见,跨越年龄代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以至于在范云死后多年,何逊行经其墓,写下了不忘知遇之恩,饱含深深思念的悼友之作。

二、何逊诗歌友情主题中的离别之悲

人总是要与周围的人产生各种各样联系,因此大多数人是喜欢群居的,在南朝社会尤其如此,文人墨客聚集在各藩王府邸,往来交游,吟诗作赋,以文会友。何逊尤喜作诗向友人传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孤独之感、思乡之情,无话不说。他不喜独处,离群索居往往会让他感到孤独难耐,这在他早年闲居山林所做的诗歌已有体现,如《野夕答孙郎擢》:

山中气色满,墟上生烟露。杳杳星出云,啾啾雀隐树。虚馆无宾客,幽居乏欢趣。思君意不穷,长如流水注。

诗人写山中景色,本来幽居山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风光,过着采菊东篱的闲适生活,也是相当惬意的。但何逊骨子里,似乎不适合独居,独处往往会让他感到格外孤单。他在诗中没有说自己的隐居生活多么悠然自得,反而将自己生活的山林描述成一个寂寥无人的荒僻之地,这一切都让自己感到孤独寡欢,不由得思念起远方的友人,这思念如流水般连绵不绝涌上心头而备感悲凉。对朋友的思念在诗歌中很是常见,阮籍就曾写道:“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吴均赠给周兴嗣的诗中也直言相思之情,“思君欲何言,中心乱如雾”(吴均:《赠周兴嗣诗四首》)。出仕为官后这种孤独之感并未减弱,反而是“本愿同栖息,今成相背飞”(何逊:《送褚都曹》),因此何逊诗歌中除了对友人的思念之外,往往充满更为浓烈的离别之悲。

何逊一生在各藩邸间奔波不断,官职的频繁升降、地点的来回变化,使他不得不长期面对离别。离别之悲,成为其友情主题中最重要的情感。何逊一生两次赴江州任职,《 临行与故游夜别》是他抒发离别之悲的代表作:

历稔共追随,一旦辞群匹。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

作者于天监十六年(517)服阕,赴庐陵王萧续江州幕时写下这首诗,此次随府西行,即将远行做官,离开这片生活已久、朋友良多的土地,一想自己即将如同东注流水,归期难求,不免心生悲痛之感,用“空阶”“离室”来渲染当时的黯淡场景,夜中长雨更添一份愁绪,离愁别绪跃然纸上。但是离别是不可免的,虽然知道别时容易见时难,却仍然希望能再次促膝长谈。此次自然不是第一次与亲友分离,因为常年在外的宦游,使得何逊对离别格外敏感,因而常作诗传此情。

闻离常屑涕,是别尽凄情。




(《与崔录事别兼叙携手》)

一朝别笑语,万事成畴昔。

(《别沈助教》)

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

(《与胡兴安夜别》)

宿昔梦颜色,咫尺思言宴。何况杳来期,各在天一面。

(《与苏九德别》)

相思不会面,相望空延颈。

(《望廨前水竹答崔录事》)

自与君别离,四序纷回薄。分手清江上,念别犹如昨。

《寄江州褚谘议》)

夙昔构良游,接膝同欢志。东西忽为阻,向隅怀独思。

(《从主移西州寓直斋内霖雨不晴怀郡中游聚》)

诗中既有分别之际的不舍,通过喜与悲的转变形成对比,前一刻还在把酒言欢,下一秒就要分隔两地,不舍之情溢于言表;又有既别之后的深深思念,这种思念又因为相隔太远难以相见而显得很是伤感。

无论是自己远行还是留别友人,何逊诗中荡漾的都是不舍和伤感。面对离别,一向表情含蓄的何逊也直抒内心的深沉哀叹,“怀别心独忧,手泪方溅溅”(《临别联句》),这是诗人与好友刘孺分手时所作,诗人的离情之悲,是发自内心的不舍。但悲伤不舍之外,还是要劝慰友人看清人生的艰险起伏,即使没有朋友的陪伴也不要过分悲伤,劝告友人,前路凶险,“道险若波澜,人生异金石”,希望友人能够自珍自爱。同时,将与友人相处的美好时光视为缓解羁旅之苦的良药,写下“以兹笃惠好,可用忘羁旅”来表现友人对自己的重要性。

也许是由于常年漂泊在各个幕府中的缘故,何逊交友颇多,沈繇、王僧孺、江革、丘迟、朱记室等人都与他有赠寄之诗。何逊赠诗给王僧孺,表达自己的忧郁之怀;王僧孺作诗《寄何记室》抒发与友人分隔两地,相思而不得的苦闷之情;此外还有送别何逊之作表现深深的不舍和担忧。何、王二人交游的具体事迹史书记载并不多,但仅从其所作之诗不难看出二人感情之深,《梁书·何逊传》记载,何逊死后“东海王僧孺集其文为八集”,在友人死后为其编撰文集,足见二人友谊的深厚。 《史记·汲郑列传》翟公曰:“一生一死,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⑦在何逊一生中,友人和友情始终贯穿其中,他因范云的赏识而走上仕途并与之成为挚友,在各幕府漂泊的过程中又与同僚结下深厚的友谊,当他困顿失意之时,获得友人的帮助与慰藉,友情意味在他诗歌中最为浓郁。何逊所作友情诗歌如此之多,除与他自身的人生经历有关外,也深受重情风尚的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270408c03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2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