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对立》教案

2023-03-09 17:01:2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对立》教案》,欢迎阅读!
西夏,北宋,对立,教案
10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

课程标准

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说出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

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学习关于宋夏和战的内容时,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辽、西夏、北宋建立简表学习采用表格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增强采用多种方式表达观点的能力,并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辽、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措施及其与宋的关系,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通过思考课堂讨论题和材料阅读题,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学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并立的政权;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如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等)和采用表格方式表达观点的能力;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的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教学手段:运用地图、表格等手段。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这一课中,赵匡胤、陈桥兵变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契丹族和党项族则是学生比较陌生的民族,封建化进程对学生而言也比较难理解。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通过讲故事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分利用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让学生认识到三个政权的并立;并通过有关图片讲解和适当地补充知识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习效果,以实现教学目标。 作业安排: 填充图。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出示《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指出中国历史在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由统一再次走向分裂。学生齐读导言,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讲解新课: 一、澶渊之盟:

1.北宋政权的建立。

教师依图《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简单介绍唐亡以后的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指出由于后周世宗的改革和民心所向,统一趋势逐渐加强。

接着,请学生讲述并演示陈桥兵变的故事(课前即让学生自己准备),了解北宋王朝的建立经过,并以此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随后,利用《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说明北宋基本上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并强调指出北宋未能统一全国,同时并立的还有辽、西夏等政权,由此引出下面的学习内容。 2.辽政权的建立。

指导学生演示课本内容,适当补充有关知识介绍契丹的强大,并对课本插图进行简单介绍,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组织学生讨论:契丹矛 契丹文字说明了什么?

契丹矛反映了契丹族已会制造和使用铁器以及勇猛善战;契丹文字学习文化的重要成果。说明契丹民族的强大。 3.宋辽之间的和战。

建议教师采用读书指导法、谈话法指导学生学习这一内容。

关于北宋的北伐,可向学生提问:北宋为什么要对辽进行北伐?北伐的结果如何?” “为什么北宋的北伐会失败?

以此指出当时的北宋还不具备统一的实力,统一的时机还不成熟。多次对辽战争的失败,使北宋统治者产生了畏辽的心理,加之国内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宋开始侧重于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对辽政策由进攻转为防御,实行了守内虚外禁军有一半是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其余分别戍卫国内要冲地区,只有少量的禁军屯驻在边境上。这使得北宋御敌能力更为减弱。辽统治者则对北宋进行了大规模地进攻。

学习澶渊之盟时,可先让一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澶州之战通过故事帮助学生了解辽攻宋的目的(掠夺、扩大地)、了解寇准主战具有反掠夺的正义性以及宋真宗的懦弱、妥协,知道宋朝是在有利的形势下订立了澶渊之盟。盟约内容学生了解即可。

关于澶渊之盟的评价,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些问题来得到正确认识,如:

当时辽宋为什么会议和?(辽军事上的失败和北宋的软弱) 北宋政府每年送给辽的岁币是从哪儿来的?

签订了盟约,基本不打仗了,对双方有什么好处?等。

指导学生了解课本中选自《栾城集》的一段引言,增强对和议积极作用的认识。 二、宋夏和战: 1.夏政权的建立。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简介夏政权的建立。 2.宋夏之间的和战。

本部分内容与宋辽之间的和战内容非常相似,组织学生讨论辽、夏政权与宋的关系的共同点。可让学生在阅读课本基础上互相提问,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活跃课堂气氛。

要注意让学生弄清楚:西夏为什么要进攻北宋?西夏和北宋达成议和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认识宋夏之间的和与战?等几个问题。

教师引导分析辽、西夏统治者的掠夺性和北宋统治者的腐朽、软弱性。 三、碰撞中的融合:

课本介绍了辽、西夏统治者向汉族学习的措施和成果。

辽统治者重视农耕,推行汉法,革除弊端,创立胡、汉分治的政策,使辽很快进入封建社会。西夏统治者也积极地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并最终确立了封建制度宋与辽、西夏在碰撞中、特别在和议后的密切交往中,共同获得了新的发展,进行了新的融合。 建议教师首先提问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融合的表现有哪些?,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要提醒学生注意结合前文内容)、自由发言,教师最后可归纳出以下几点:

学会农耕、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模仿汉字创造文字学习汉人的生活习俗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257f0db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b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