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鸦片战争》课堂教学案例的反思》,欢迎阅读!
《鸦片战争》课堂教学案例的反思
历史组 韦柳艳
关键词:教学案例 问题 对策
摘要:通过《鸦片战争》课堂案例分析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进行反思,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鸦片战争》课堂教学案例
第一节 鸦片战争 重点难点:
1.重点:⑴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⑵鸦片战争的原因和性质。 2.难点:⑴鸦片战争的原因。⑵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 课型设计:新授课
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第一章 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节 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前夕的世界和中国 1.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 2.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 二、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2.林则徐的禁烟活动和虎门销烟:1839年 三、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 1.原因: 2.过程: 3.结果:
1
分析一、存在的问题
所谓教学,应该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在历史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就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
(一)教师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够深入
历史学科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纵横交错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它们各自的渊源和将来,体现在教材当中就表现为教材内部知识体系的网络化。但不少教师在备课、授课过程中往往忽略这一点,只是对简单的章节内容加以讲述,未能较深入地向学生展示历史纵深的一面,没能很好的把握教材的内部知识体系。就案例而言,就是对教材的把握不够深入,以这样的教学设计,完成教学任务之后,学生在没有系统学习世界史的情况下,并不理解英国为什么发动这场战争?这场战争的必然性也就不能体现出来,学生会认为战争爆发的原因的中国落后,因为落后就要挨打嘛!另外,就教材的编写来说,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教材编写越来越简单,只有基本线索和事件梗概缺乏详细资料、人物叙述缺乏立体感、回避热点问题等等。这也就需要教师根据需要深入把握及整合教材,很多教师都未能很好的做到这一点,尤其是青年教师。
2、教学理念尚未完全转变
关于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是老师们经常要思考的问题。但这些又都涉及到有关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技术性、技巧性的问题,而且体现了深层次的教学理念问题。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比较注重的是教师如何教学;在论及教学方法时,主要是在说教师教的方法,甚至是教师教知识、教教科书的方法;组织观摩教学,也多是留意教师在怎样教,引了什么材料,用了什么方法;即使是搞一些教学实验,也难免从教师工作的角度出发,把学生作为被试,来探寻教师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总之,习惯使我们从教育者的角度去观察教学的实际问题,把教师看作是教学这个舞台上的主角。但在新课程改革的条件下,这样的理念已经不适合了,大多老师们都意识到这一点,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有创新的同时大部分的课程还是以老的教学理念来指导。在案例中,老师只按照教材的编排进行教学,并没有拓展教学内容,也没有让学生参与教学,因此,并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认务。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老师为了应付考试,自然而然的就强调学生学历史要死记硬背了。
3、教学手段的应用问题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打破了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已经消逝的历史现象。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感人历史多媒体教学,无疑有利于创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益。可以说,历史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但在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本末倒置,教学活动受制于多媒体课件。有的教师用自己制作的历史多媒体课件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手握鼠标,一路点击,将教学任务基本上交给了电脑,少了激情的语言表达,少了与学生的情感共鸣,少了对重要历史问题分析和理解的诱导,少了学习方法的指导。有些教师甚至直接用他人的课件,对他
2
人的教学意图理解并不透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基本上离不开课件,明显的受制于课件。
第二,依赖教学设备,教学基本技能退化。部分老师对技术设备产生了依赖性,一旦设备故障或停电,则惶惶然手足无措,教学风采顿失。虽然教学活动也能继续,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第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用过滥,变“人灌”为“机灌”。一些历史教师不顾教学实际是否需要,不顾所用材料是否切合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只是大量堆砌投影、录像等,或制作一个课件,这实质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的教学方法,只是把屏幕当成黑板,把鼠标当成粉笔而已。
第四,信息量大,缺乏精炼。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节省了教师书写的时间,文本、画面的演示也可以随心所欲地调节,因而给历史课堂留下了巨大的空间。有些历史教师在欣喜之余,惟恐课堂容量不足,于是寻章摘句,东凑西拼,将一堂历史课塞得满满溢溢,史料堆积无数,习题漫天飞舞。2008年,我曾有幸观摩过全市中学历史教学竞赛,其中有一位参赛老师在课件中设计了多道练习题,几乎都是历史材料题,需要阅读的字数就有800字左右,如果加上教材内容,其他文本图片资料,信息量之大可见一斑。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中,能接受和消化如此多的信息吗?
第五,多媒体教学确实有它的优势,但它同时也存在一个明显的弊端,就是它的不留痕迹性。粉笔板书虽然比较耗时间,但是字迹可以从头至尾的保留着,这样就为个别跟不上教师思路或者开小差的同学重新学习的机会。但多媒体教学就做不到这一点,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因此每次利用多媒体教学就会发现学生一个劲地抄,根本也没有时间理会教师在说什么。
4、重知识能力教育,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属于人文学科的历史学科,说到底,历史教育的本质也就是人文素质教育。从历史学科内容的包容性看,历史几乎包括了人的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历史教育的素材应该是最丰富的,而其中情感因素是历史素材中固有的丰富的资源。历史中,有悲,有喜,有美,有丑,也有真有假。在某种程度上,学习历史,需要用心用情感去体会,去体验。因而,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可以如诗般抒情,可以如画般绚烂,也可以如歌般动听。但由于传统的教学习惯和当前功利性考试的需求,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历史教师自觉不自觉绞尽了脑汁,想了种种办法,花样翻新,设计了种种题型,来对学生进行一遍又一遍的“强化训练”,以达到最终记住书本上的知识、结论,或者多掌握一些基本技能等等之目的。我们的历史课堂太漠视“生命”的存在了。没有情感的教育不是对人的教育,情感教育应该成为历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有
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基础比较差,在初中阶段,很多学校都把历史当成副科来对待,没有作业和任务,甚至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开设历史课程。因此学生基础非常差,很多专业术语都不理解,比如什么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连内河这样的词也要高中教师解释,这无形之中增加了我们的负担。
2、历史课程要求学生在记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达到认识过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目的。高中课程比较繁重,任务也重,使得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顾此
3
失彼,尤其是历史课记忆的东西太多,很多同学都没有能够坚持下来,积累下来的问题也就多了,形成恶性循环,难上加难了。
3、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弱,历史课程的大多问题都通过史料的运用来反映。而学生一看到文言文的材料就产生恐惧的心理,有些学生甚至连白话文的材料也无法归纳出其主要内容。
4、自学能力差,给学生一本书,他们竟然无从下手,看完一节课和一段材料,也不知道哪些知识该记,如此等等。
分析二、对策建议
在新课程改革的条件下,要实现历史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我们可以针对上述问题,找到解决办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从教师方面看
第一,要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种种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涌现。我们要积极学习,进而全面准确理解同时还要有科学批判精神,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进行吸纳,不能盲目模仿。比如说,当你面对的是基础较差的学生时,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不能让他们讨论难度大或者是很有深度的问题。我可以举个例子,对于一般的学生来说,近代化的问题他们比较难理解,在复习课中如果我们直接跟学生解释什么是近代化,具体表现的什么。然后在深入的提出问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哪些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这样的问题只有基础很好的同学才有可能回答得出来。因此,对一般的学生而言,我们应该用另外的方法,还是近代化的问题,我们应该先把推动近代化发展的运动列举出来,然后总结归纳这些运动从哪些方面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再好的方法,如果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很难达到效果的。因材施教才是我们教学方法的最完美的体现,也是我们的最终追求。
第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在备课上多下工夫,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结构。比如《鸦片战争》这一节课,我们重点应该是对战争前中国和世界这个问题的分析,给同学们介绍资本主义经济(英)和自然经济(中)的特征,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甚至发动战争的目的,同时他们也容易理解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是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教学方法方面则要坚持以训练为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善于设计问题,精讲巧问。以不断促使学生巩固历史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同时要时刻牢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领路人。教学其实应该是学生先自学,有不理解的地方时才需要教师指点。如果学生都不主动学习,我们从何教起?因此,我们必须想办法提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教学活动的实施就可以事半功倍。
第三、科学认识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实施,这一点我们不可否认,但并不是每一节课都可以很好的运用,我在实践中发现,讲述战争史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效果最好也最明显,更形象更直观。还有框架式复习课也不错。因此,教师在历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该权衡利弊,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手段。
第四、应该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历史教学活动的展开,要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经过历史的学习和探究,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历史教学是一门人文学科,肩负着爱国教育的重任。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做到,我们教师的语言、语调、表情,以及动作都应该符合当时的情形,该
4
气愤时气愤,该悲就悲,该喜则喜,这本身就是情感教育。学生可以在课堂里感受到这些气氛,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近年来的历史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来。一些历史的定论,比如对鸦片战争的影响,之前我们一直强调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在则强调鸦片战争是中国走向世界走向近代化的开始,还有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一样,比如李鸿章,以前史学界大多认同他是一个卖国贼,现在史学界有了新的看法,很多人认同他是中国近代化兼近代外交的第一人。
(二)学生方面
1、正确认识历史课程的地位,学习历史不是为了考试。历史应该是认识过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一门学科,而认识过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可以说是每一个人都不能回避的生存问题。
2、历史同时也是过去的事情,历史学科是对过去的记载,因此,这就要求同学们下苦功夫记住史实,没有史实,其他的不知该从何说起?俗话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这里的“史实”就是巧妇手中的米,你想怎么弄那就是你的事情了。现在的学生缺少苦读的精神,所以我们要做好他们的思想动员。
3、学生自学能力差,同时理解能力也差,这就需要加强基础能力的培养。最关键的问题是指导学生学会看书,会看书读书也是一种本领,看的书多了,自然知识面就广了,对问题的理解也就深了。当然了,这与语文课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历史教师应该与语文教师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实现共同进步。
以上是本人的一些不足的看法,我们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都希望历史教学得以更好的实施。希望各位同仁给予指正。
5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222bf98f2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7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