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课程与教学论案例分析题答案1》,欢迎阅读!
1、在一节数学课上,张老师准备给同学们讲授“三角形"这个概念。张老师走进教室,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三角形',那么什么是三角形呢?”说完,张老师拿出一块三角板,说:“这就是三角形,同学们观察一下,看看它有多少个角,几条边。”很快,同学们就算出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接着,张老师又问:“三角形的三条边是什么关系呢?提示一下啊,我们已经学过了直线与直线之间有两种关系:平行、相交。”“相交!”几位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张老师点头笑了,于是在黑板上写出了三角形的本质特征—“有三个角”和“有三条相互连接的边",接着再导出三角形的定义。最后,张老师对同学们说:“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解了什么是三角形了,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自己的家里有什么是三角形状的?”过了一会儿,林红首先站起来说“我家的旧自行车中间的架是三角形的。”接着,小冬也站起来……同学们争先恐后,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
请问: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为什么?
分析:教学原则:1、贯彻了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材料中张老师以准确无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教学要求,通过对“三角形”这一概念的讲解、引导,揭示“三角形"的本质特征,教导学生认识“三角形”这一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概念。
2、贯彻了直观性原则.张老师在讲解“三角形”这一概念时,向学生们展示了三角板这一直观教具,并且通过提出问题(观察三角板有几个角和几条边)引导学生把我三角形的特征,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三角形”这个概念.
3、贯彻了启发性原则.张老师在让学生观察三角板时,提出了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使学生既掌握“三角形"这个概念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张老师在让学生理解了“三角形"这个基本概念后,就让学生想想他们家里的东西有什么是三角形的。这就把刚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从而使学生能够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材料中张老师主要运用了讲授法。他通过“三角形”这一概念的描绘,解释,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三角形",最后导出“三角形”的概念。
2、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有一次,仲由(即子路)和冉求都问孔子听到道理之后是否就要实行,孔子对子路说:“你有父兄在前,怎么可以听到就去做呢?”而对冉求说:“听到后就应该去做.”公西华见到这种情况有些疑惑,就向孔子请教。孔子回答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平日遇事退缩,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胆大好胜,所以我要压阻他.) 上面的论述中,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对现在的教学又有哪些启示?
因材施教。要针对每个人的不同,进行方式方法不同的教育方式. 孔子因材施教的主张对现在的教学的启示:
第一, 教育和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根据学生们的特点及当时要解决的问题做出恰当回答,做到
有的放矢,因势利导。避免盲目性;,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掌握学生的特点,是实施因材施教、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先决条件。既要了解掌握学生的优点与长处,又要了解掌握学生的缺点与不足;既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类型特点,还要了解学生的个别特点。在全面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以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研究学生的情况,既要看到主流又要看到支流,既要看其过去和现在的表现,又要看其将来的发展,掌握学生发展的规律和问题的成因。但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研究不够全面、深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特点是任课教师只了解掌握学生在本学科上的学习基础、学习倾向、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而对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思想品德、身心特点知之不多,从而影响着因材施教的贯彻落实。对此,中小学要改变按学科分设教研组的单一方式,可以增设年级组,平时的教研活动以年级组为主,以便同一年级各任课教师加深了解,共同研究学生情况,增强教育合力。同时,学科教研组每月开展一次集体教研活动,以保证学科教学的系统性。此外,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桥梁作用,班主任应定期召集任课教师研究班级学生的教育,让各任课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特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 既要坚持共同要求和统一标准,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某些专长。统一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
办学方向的反映,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基本尺度;因材施教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手段。我们必须坚持在统一要求下进行因材施教,通过因材施教实现统一要求的方针。教育者必须理解和把握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确保因材施教方向明确、措施得当.当前,要注意克服统得过死的弊端,从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出发,制定义务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各地区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具体的培养目标,并允许地方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培养目标.对义务教育的教材建设,国家不搞统一编订,应试行省一级编写、国家审订制度。此外,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渠道,课外活动是必要的补充和重要的途径。义务教育各学校应该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从本校实际出发,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所有学生都参加到课外活动中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才能和特长,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广大中小学教师要提高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在各自的岗位上,边工作边学习,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像孔子那样“敏而好学”、“每事问”、“不耻下问",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大力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不断创新,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
质量。
3、陈老师正在上地理课,却发现课代表王超这几天心不在焉,还不耐烦地把书翻得哗啦作响。这次陈老师忍不住了,便用提问法来“警告"他一下,没想到一连十来个问题没有难住他,陈老师增加了难度,涉及到他们未学的内容和课外知识,可王超还是能流畅地答出来.
怎么办?陈老师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能否让他不随堂上课,节约出的时间,自己去查阅资料,研究问题,学习更多的知识呢?
学校非常支持陈老师的想法,对王超实行了单科免修。
从此,每当上地理课时,学校图书馆里多了一位小读者,查阅地理资料,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全球气候的变迁、环境污染等等。陈老师呢,工作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更重了:给王超提供相关的课题,指导他查阅相关资料,解答他提出的各处问题,教他撰写小论文。
一个学期下来,王超的小论文《植被保护与资源开发》一文获得全国中学生小论文评比优胜奖。 试分析:陈老师的做法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贯彻这一原则应注意什么要求?
答:陈老师让“吃不饱”的学生王超单科免修,上地理课时他可以查阅地理资料,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一做法体现了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合全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又要注意个别差异,以便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特长。贯彻这一原则要求:
(1)充分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教师要多方面、整体地和用发展的眼光来了解和研究学生,把握同龄学生存在的共性与个性,从而为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提供基础。
(2)采用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使面向学生大多数与区别对待相结合。 (3)正确对待个别差异,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
4、王老师教学《沙漠里的船》一课时,一个名叫颜江武的学生提出了自已的疑问:“书上说,骆驼的嗅觉灵敏,不论什么地方有水,它都能找到,我看有些不科学。水是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水既然没有气味,那骆驼怎能嗅得到呢?”王老师肯定了这个问题提得好,并鼓励大家谈出自已的看法。不一会儿,一个同学满有把握地说:“有水的地方空气湿润一点,无水的地方干燥一些。如果骆驼的鼻子感到舒服,就知道哪儿有水.”有的说:“空气湿润和干燥,骆驼的鼻子很灵敏,可以凭感觉判别出来。”后来,颜江武同学的《骆驼“嗅”不到水源》发表在《小学生科普报》上,引起了一些小读者的兴趣。 请分析王老师运用了哪一条教学原则,结合案例谈谈该教师如何贯彻这一原则。
答:王老师运用了启发创造原则. 启发创造原则的贯彻要求是:
(1)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 (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他们创造性地学习。 (4)发扬教学民主,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1e0aa83f6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