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西方送礼文化的差异》,欢迎阅读!
礼品与纪念品——中西方送礼文化的差异 海 星
其实,中外都有送礼的风俗,东西方对赠送礼物都很重视,而且都认为应该礼尚往来,有来有往。中国有句古话,“来而无往,非礼也。〞你请我吃一顿饭,我也请你一顿。你送我礼品,我下次也还礼给你。我送你礼品,你不回礼,下次我也不再送了。在外期间,我有一次去法国人家做客,走到半路想起来没带礼物。考虑到交通堵塞,就只好空手前往,但我知道这样确实有点失礼。不过,轮到我请他和其他朋友吃饭,他也如法炮制,没带礼物。这就是对等原那么。
然而,东西方文化的送礼行为还是有很大差异的。首先是礼品观念上的差异。中国人往往注重礼品的本质意义,即它的实用价值,而不喜欢中看不中用的东西。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几千年来中国一直被人口压力所困扰,资源匮乏,社会消费力一直在低程度上循环,因此,我们尤其注重物质生活,注重物质的实用性。给新婚夫妇送礼,过去常常是被面、床单、桌布等,为新生儿祝生或抓周,常常送包装精巧的小衣服,都很实惠。不过,现代人更加开通,这些被面、床单或小衣服多得实在难以处置。于是,如今干脆改送钱,爱买什么买什么,真是越来越实用。
即使是送文化、送高雅礼品,中国人也非常注意其实用价值。比方说中国人送字画、邮集,往往不在乎对方是否欣赏,而在于字画、邮品的收藏价值。新年送贺卡,往往选择有奖明信片,说不定对方还可以中奖。过年还可以送保险卡。贺卡、保险卡同样是卡,但实际意义不同。如今生活条件都上了一个层次,中产阶级家里该有的都有了。礼送得不对,或送重复了,会适得其反。于是,干脆改送购物卡,缺什么买什么。
即使是外事礼品,许多单位往往是按照中国人注重实用的标准来定做的,如手表、皮带、坤包、钱包、衬衣、T恤等。因为这些单位在定做外事礼品时,要考虑到送礼对象不仅是外国人,更重要的是还有中国人。
中国人注重礼品的实用价值,还表如今对价签的重视程度上。我们出国时买礼物送人,外国商店的店主或店员往往会费很大的事专门把价签撕下来,而中国人恰恰就要这个价签,为的是让人看到礼物的实际价值。我们有时在国内购置降价、打折商品送人,还特意让商店给留下原价的价签,或开上原价的小票,为的是让受礼者感到自己心诚,送上了如此贵重的礼物。有些商品的原价简直是天价,送礼的人明知受礼者不会相信,也要留着原价的价签。
东南亚一带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等,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在送礼时也有注重礼品实用价值的倾向,尤其是给中国人送礼。那些主管泰国事务的人,T恤根本不用买,几乎都是泰国人送的。
而西方人往往注重礼品的纪念价值。确切地讲,中国人送的是礼品,而西方人送的是纪念品。应邀去西方人家做客,可以给女主人送一束鲜花,给男主人送一瓶葡萄酒。还可以带上具有本国特点的小工艺品,一本自己或对方喜欢的书,或一盘CD,或一本自己写的书。我常在国内买一些民乐或民歌CD送西方人,价格不贵,一般一盘CD在20元人民币左右,但很受欢迎。
在机场和火车站迎接客人,或去医院探视病人,送上一束鲜花,显得既自然又热情,而不必考虑花束的大小。同样,在你宴请西方人时,也别指望对方能送多么贵重的礼物,可能性最大的是本国产的葡萄酒,或其他一些价格不贵但颇有纪念意义的小工艺品。他们出国旅游,回来后经常会买一些明信片送给办公室同事或亲朋好友,有时送几块巧克力。因此,西方人注重的不是礼物的轻重或礼品价格的上下,而是礼品的纪念意义。中国有句古话,“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西方人的送礼习惯真正表达了这一原那么。 其次,中西方文化在送礼的目的上也显露出不小的差异。中国人送礼,往往目的性很强。中国人的礼,常常是在恳求别人帮助前送出去的。过去,到某人家里提着几瓶酒,一定是有事相求。找别人帮助时,礼物有时会提早送,为的是事情办得更顺利一些。在国外旅行,每每在机场遇到行李超重,我们往往会事先给柜台的办事人员送上一件小礼物,希望对方可以手下留情。这些方法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和个别西方国家很管用,目的无非是在得到帮助或受惠后表示感谢,或是增加恳求帮助的份量。
而西方人注重的是送礼这一行为,以及礼物的象征意义。他们的礼物一般都不贵,而且一般是在得到
帮助之后送,以表达诚恳的谢意。有一次,我在国内接待美国人,陪了好几天,他们离境前送给我一支印有美国国旗的圆珠笔。假设按照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这是在打发叫花子,因为我毕竟付出了几天的辛苦劳动。但是,一支小小的圆珠笔,价格不高,一旦印上了美国国旗,就具有了一种特殊的象征意义,而且这种宣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不过,我曾见过有些为外国代表团开车的司机,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叫花子〞,当场把人家送的小纪念品仍在一边。
此外,在承受礼物时,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反响截然不同。在中国,人们承受礼物时往往并不喜形于色,且不当面翻开礼品,认为这样做非常不礼貌,而且会给人留下“贪财〞、“贪心〞的印象,或让人感到对所承受的礼物过分在意。往往是在客人分开后,或回到家后悄悄翻开礼品。
而在西方,人们在承受礼物时,想到的首先是感谢。因此,为了表示谢意,他们往往会当面小心地翻开礼物,大呼小叫地称赞一番,冲动时还拥抱你一下,与你同时分享快乐。有时在结婚庆典上,主人还将客人送来的礼物展示一番,以增加喜庆的效果。
尽管中国和西方在送礼上有如此大的文化差异,但并不是说西方文化就一定优越于中国文化,也不能说中国文化表现出虚伪的一面,西方文化表现出坦诚的一面。
首先,任何习惯,只要成了一种礼节,都会带有一定的虚伪性,或者反过来说,都是一种好心的表现。有些美国人逢人便问候:“Hi, how are you doing?〞 让你感到好似很热情,其实,也许他刚刚假装没看见你,或者也许根本就不想与你交谈下去。即便如此,礼节告诉他要作出与你很熟的样子。中国人打招呼,一个简单的“你好〞,并不能说明中国人的冷淡,而只能说明中国人的务实态度和说话简洁的风格。 同样,西方人当面翻开别人赠送的礼物,大呼小叫地赞叹一番,他也许未必在乎你的礼物,只是礼节告诉他应该表示谢意,至少外表上应该表现出浓重的兴趣,以免损害对方的感情。而中国人等客人走之后才悄悄翻开礼物,一是不想给对方以贪心的印象,二是中国人普遍注重礼物的实用价值,万一礼物不实用,或对方送重复了,也不至于使对方下不了台。因此,礼节告诉他不应该对礼物太在意。中国人的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在向对方传达一个信号:我对你是否送礼、或礼物的轻重并不感兴趣,即便你不送礼物也照样受欢迎,也不会影响我们的关系。然而,这个信号有时那么需要西方人去渐渐体悟。 翻开一看,原来是一块菠萝椰子面包和一小包饼干,价值不超过5元人民币
再者,就不同的行为来说,中国人和西方人往往具有一样的心理,只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罢了。比方说,在送礼和受礼时,中国人和西方人对礼品所表现出的兴趣是一样的:送礼者都希望对方能喜欢自己送的礼品,而受礼者也都因为承受了对方的礼品而快乐。然而,中国人往往表现出来的是极大的自谦,在送礼时常常成心贬低自己所送礼物的价值。即使送给对方的礼品价格昂贵,也要说一声“区区薄礼,不值一提〞。这种以否认的形式来肯定自己所送礼品的价值,是西方人所不能理解的,他们不懂得这种绕圈子的说法,或者说,无法悟出否认中隐藏的肯定意义。
在承受礼物时,中国人常常推辞一番,并且说“哎呀,还带礼物干什么〞,在对方再次坚持后才收下,说明即使承受也是出于无奈,并伴以“怎么能让你破费〞或“下次可不能这么客气〞或“下不为例〞的客套话,然后将礼品放在一旁,显出对礼品漠不关心的态度,生怕对方认为自己是冲着别人的礼品来的。然而,就客人走后便悄悄翻开礼品这一行为来说,足以证明中国人对受礼也是在乎的,只是不当面表现出来罢了。
而西方人的表现形式却相反,他们总是对自己准备的礼品采取赞赏的态度。他们会告诉你这是从哪儿买的,经过了多少周折,或者制作工艺多么复杂,多么不容易,总之是希望你能喜欢。在承受礼品时,尽量表现得对你的礼品很感兴趣,对你的送礼行为表示感谢。 关于我们的送礼文化,有两件有趣的事是我曾经亲身经历的:
一是我们常常把别人送来的礼物再拿来送人。过去经济不太兴隆,自己舍不得花钱买礼物送人。假设别人送来礼物,就干脆把它再送给第三者。第三者又如法炮制,送给第四者。送来送去,自己送出去的礼物经过“长途跋涉〞,最后又送回到了自己手中。有时,送来送去的礼物到达最后一个人的手上时,也许已经过了保质期〔如食品〕。
二是我们在送礼时,有时没有考虑到受礼人的心态和承受才能。尤其是在外交场合,互相赠送礼物讲
究的是对等,而我们有时却忘记了这条潜规那么。有一次,某个国家的团组访华,在一番送礼仪式后,外方的接待人员找上门来,跟我们急了,因为我们送的礼物档次较高,他们没有准备这么好的礼物回赠,因此感到没面子,不对等。有时,有些国家并不是经济不兴隆拿不出钱来,而是他们的经费都有预算,用于礼品的预算少得可怜。当然,也有些国家经济困难,没有还大礼的才能。
礼品和纪念品,这是中西送礼文化表现出来的差异。我们并不是想说某一种文化所表现出来的观念和行为就一定好于另一种文化,而是要说,任何一种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我们唯一需要提倡的是探究不同文化形成的原因,对不同的文化给予必要的理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本意都是积极的,人的内心都是好心的,关键在于你是否理解在不同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各种不同的人类群体对好心所采取的不同表现形式。这才是面对文化冲突的正确态度所在。
与此同时,剖析自己的文化,并不是数典忘祖,崇洋媚外。历史就是在不同的文化进展互相交流和学习中前进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19392cd86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