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花钿的那些事儿》,欢迎阅读!
关于花钿的那些事儿
我相信看过古装电视的人,都对花钿映像深刻,花钿是我国古代女子面部妆容的一种特殊饰品,也是我国服饰、美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所谓花钿,是古代女子贴在两鬓、眉间或面颊上的一种花朵形的装饰物,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唐朝发展到鼎盛,宋元时渐趋没落。 关于花钿的描写,古诗词里面比比皆是。
唐末马缟《中华古今注》载:“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宫人梳仙髻,贴五色花子,画为云凤虎飞升。 ”
三国时开始流行“靥钿”,这种特定位置的妆饰一直到唐朝还很盛行,晚唐文学家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近代妆尚靥,如射月,曰黄星靥。靥钿之名,盖自吴孙和误伤邓夫人颊,医以白獭髓合膏,琥珀太多,痕不灭,有赤点,更益其妍„„以丹青点颊,此其始也。 ”
南北朝时,南朝兴起了“梅花妆”,这是一种形状特别的花钿。而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里写到的“对镜贴花黄”的“花黄”,也是当时流行的一种女子额饰,应该是花钿的一个类型。这种妆饰又称额黄、鹅黄、鸭黄、约黄等,方法是把金黄色的纸剪成各式装饰图样贴于额头,或在额间涂上黄色。除了《木兰诗》外,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在《美女篇》里也有“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的描写。
初唐卢照邻就有“片片行云著蝉鬓,纤纤初月上鸭黄”的诗句,晚唐的皮日休也有诗写道:“半垂金粉如何似,静婉临溪照额黄。 ”唐代已是花钿使用的鼎盛时期,女子面部的妆饰有了多种颜色和形状。五代十国的服饰承袭唐代并且有所发展,花钿继续盛行。在《花间集》中,在描写女子的日常生活和妆饰容貌时,有很多以花钿写意的词句,如顾夐《荷叶杯》里写道:“小髻簇花钿,腰如细柳脸如莲。 ”甚至有女子把各种花钿贴满面颊,如欧阳炯《女冠子》词里写到的情形:“薄妆桃脸,满面纵横花靥。 ”
到了宋代,随着崇尚淡雅之美风气的兴起,浓艳风格的花钿逐渐失宠;至元代,花钿终于淡出了女子的妆台。从此以后,唯有在一些传世的书画作品和考古发掘中,人们才能找到这种在古代曾经流行了一千年的时尚饰品的影踪。
有关花钿的起源有好几个传说,尽管产生的时间不同,与历史事实也不相符,但传说本身是美丽的,都反映了古代女子对于美的理解和追求,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梅花妆”的传说。
据北宋初年所编撰的大型类书《太平御览》记载,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在某一年的正月初七仰卧于含章殿下,殿前的梅树被微风一吹,落下来一朵梅花,不偏不倚正好粘在公主的额上,而且怎么都揭不下来。于是,皇后就把公主留在自己身边,观察了好长时间。三天之后,梅花被清洗了下来,但公主额上却留下了五个花瓣的印记。宫中女子见公主额上的梅花印非常美丽,都想效仿,于是就剪梅花贴于额头,一种新的美容术从此诞生,当时被称“梅花妆”。
这种梅花妆很快流传到民间,成为民间女子、官宦小姐及歌伎舞女们争相效仿的时尚妆容,一直到唐五代都非常流行,如五代前蜀时期诗人牛峤在《红蔷薇》中写道:“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 ”说的便是这个典故。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南宋汪藻舟行汴中,无意中看见了水中画舫上的美人额妆,于是作《醉花魄》,在词中他以陶醉的心情吟咏道:“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恰似秋宵,一半银蟾白。 ”曹丽芳感叹说:“我们可以想见,那印着梅妆的美丽容颜给词人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 ”
当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知道花钿的来源和传说是往往不够的,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仅在于历史悠久,更在于中国文化中融合了太多的情感和生活细节,借物抒情是非常常见的手法。花钿曾是唐代女子的心爱之物,它紧贴女子肌肤,如同闺中密友般伴随和见证了她们的情感与生活。相应地,花钿意象也频繁出现在文学作品里,唐代诗歌中,可以说随处闪耀着花钿那迷人的光辉。在诗人的笔下,它也被赋予了或富贵或贫穷的出身、或欢乐或哀伤的情感、或顺畅或坎坷的命运、或温婉或泼辣的性格。走进唐诗的意境里,去追寻那一枚枚富于深情和巧
思的花钿的倩影,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进入了唐代女子们所精心营构的那个情意款款的绚丽世界。例如借花钿来传达女子命运的悲凉的白居易的《长恨歌》:“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 只此一句“花钿委地无人收”便道尽了杨贵妃死时的无比惨烈与死后的无尽凄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18f9685ccbff121dd3683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