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王俊百岁老人的别样人生》,欢迎阅读!
百岁老人的别样人生
强晓鸣 刘建勇
每当清晨来临的时候,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家属院内都能看到一位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的老人面向东方而立,时而转腰踢腿,时而撮脸揉臂,动作是那样的轻柔,神态是那样的专注,一招一式无不透射着老人鹤发童颜的不凡气质。要知道,这位老人年已过百,既是一位人人羡慕的百岁寿星,还是一位经常上电视、登报纸的新闻名人呢。
异乡结缘——与张季鸾先生的情谊
老人名叫王俊春,1909年出生,陕西榆林人。早年就读于陕北革命的摇篮——榆林中学和绥德师范。在那里他接受了李子洲等早期共产党人和进步教师李鼎铭等的教诲,开始追求自由与进步,并于1935年考入北京中国大学(燕京大学前身)。
从偏远乡村来到偌大的北京城,他的视野一下子开阔了起来,学习的劲头也更足了。此时,受人指引他有幸结识了同乡张季鸾先生。张先生(1888-1941年)可不是普通人,是享有国际声誉的新闻记者、报刊活动家和报纸评论家,是近代中国最富自由独立色彩的《大公报》首任总编辑和主笔,是民国时期最具声望的报人,曾担任过孙中山先生的秘书,为孙先生起草过《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能在他乡遇见如此才华横溢的同乡和前辈,王俊春感到十分幸运。出于仰慕,他在闲暇之余经常去张先生家求教。张先生对他也很关爱,情同父子,时常向他讲述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对社会的认识、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得知王俊春经济不宽裕时,张先生主动出钱资助。
大学毕业时,王俊春对于今后从事什么工作有所迷茫,就去找张季鸾先生商量。张先生结合他个人特点,建议回陕西建设家乡,并说陕西要发展,就必须加大对外合作。于是,张先生亲自给时任陕西省主席的邵力子先生写了一封信,专门推荐王俊春,并希望提供与外界合作的岗位。分别时,张先生还语重心长地嘱咐他:“事有可为而不可为者,利有可取而不可取者„„” 正是这句话,令王俊春记了一輩子!
捐资助学——实践“报恩主义”人生观
张季鸾先生曾提出过有名的“报恩主义”,即“报亲恩、报国恩、报一切恩!”王俊春深受张先生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范的感染,勇于实践报恩主义人生观。在解放前夕,看到乡里饥寒,便在西安开办了一家小面粉厂,在自家后院开辟了菜园,经常捐粮救灾,辅助前来投靠的同乡。
1992年,陕西省成立了张季鸾新闻研究会,王俊春及时撰写文章对张先生的爱国思想和新闻生涯进行了总结。1993年,王俊春主动拿出自己的积蓄设立了“张季鸾助学金”,每年资助1至3名有志于新闻事业的贫困大学生,每年捐助每人五百元至数千元不等。同时,为了纪念他的中学校长、中国共产党陕西创始人李子洲,出资设立了“李子洲助学金”,用于资助法律专业的贫困大学生。十多年下来,接受他捐助的学生已近30人。受王俊春人格魅力的影响,这些学生都努力工作,许多人已成为单位的骨干力量。
其实王俊春并不是有钱人,早在解放前夕就退出了政界,后来一直没有固定的工资收入,他的助学资金主要来自老房子的部分拆迁费及儿女所给的生活费。他说:“我一个人用不了多少钱,只要留够日常开销就行了。”他用自己的钱资助别人,自己却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家里挂着一盏昏暗的小灯泡,沙发早都旧得硌屁股了。
平淡养生——健康百岁的长寿秘诀
别看王俊春年已过百,却鹤发童颜,看上去就像六七十岁的样子。他面色红润,身体健康,除了有些耳背外,体力、记忆力都超越了同龄人。
老人十分喜爱读书,屋里除了摆放一些老式的家具和生活必需品外,剩下的几乎只有书了。他坚持着每日阅读的习惯,喜欢看《参考消息》之类的报纸,随时关注着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他喜欢唐诗宋词,好多诗词都背的滚瓜烂熟。尤其喜欢《毛泽东诗词》,他认为毛泽东诗词思想内涵丰富,韵调辞采大气精美,具有深刻的哲理性。闲来无事时,他喜欢一个人念诗,尤其喜欢诵读,他说只有高声读诗,才能领略到诗中的神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16dac5c7c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