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怎样认识教师权威》,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怎样认识教师权威
作者:王 勤
来源:《硅谷》2009年第21期
[摘要]教师权威问题是教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适当的权威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必要前提,也为师生相互发展提供了可能。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正确理解并在教育活动中恰当运用教师权威,既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 [关键词]教师权威形成合理性理智化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10143-01
教师权威问题是教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适当的权威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必要前提,也为师生相互发展提供了可能[1]。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正确理解并在教育活动中恰当运用教师权威,既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
一、教师权威的形成
教师的教育权威来自何处?最早触及这一问题的教育社会学家是涂尔干。他在《教育与社会学》一书中认为,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权威性的活动。教师是社会的代言人,是他所处的时代和国家的重要的道德观念的解释者;与此同时,教师必须是具有坚强意志和权威感的道德权威。从涂尔干的观点看来,教师权威来源于社会和教师个人的人格力量。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特别强调:在教学工作中,一切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获得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形象。理想的教师人格包括理解学生、富有耐心、性格开朗、情绪乐观、意志力强、有幽默感等[2]。教师人格形象是学生亲近或疏远教师的首要因素。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正是教师威信对于学生成长产生积极心理影响的经典表述。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他的权威来自于两个方面:传统的法定的权威和感召的专业的权威[3]。法定的权威源于教育制度即教师在履行指导与管理学生公职时所获得的权利;另一种则源于教师自身素质和人格魅力即教师基于自身道德修养、学识修养、业务能力、人格魅力而形成的威望,这才是教师应该有的权威,也是学生学习和仿效的对象,本身就具有教育的价值[4]。
这两种权威,它们都不是自然获得的,作为一名教师应终身学习和不断进取,提升自己的权威,保证教育优质高效的进行。正所谓: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教师权威存在的合理性
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的实际组织者、操作者。教师与学生直接接触和交往,对教育施加影响,使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5]。教育需要教师的权威,因为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权威性的活动。适度的权威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必要前提,具体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和管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和服从。教育是一个把追求高效率作为主要目标之一的社会机构。这种效率的追求不仅包括一系列知识的掌握,还包括学生在价值、道德、态度、行为方面的社会化。在这个复杂的系统中,教师必须拥有权威,否则很难使教育活动保持一定的效率。
教师代表着上一代人特别是父母对下一代负有关心、爱护的责任和义务,学生需要依靠教师才能缩短不成熟期,更好地社会化,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力量。教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是人类已有文化的掌握者,而学生拥有的文化资源相对不足,这种文化视差的缩小客观上使教师和学生构成传授和接受的关系[2]。对教师拥有敬畏之心,并不是教师本人需要,而是要让学生因此而尊重知识与真理。换言之,并不是教师需要人敬畏,而是学生发展所必需的。只有怕,人才有所顾忌,才会有所为,有所不为。教育需要权威,权威的积极作用就是促进“成长”。
有很多教育失败的例子,往往是因为教师没有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良好的威信所致。教师应以德树威,以才生威,以能强威,以识壮威。
三、教师权威的理智化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树立与强化教师的合理权威。一方面是维护教师的合法权威,另一方面就是控制权威的膨胀,使其权威在能积极地促进学生成长的限度内行使,这就是教师权威的理智化、合理化。具体地说,教师应更多地通过自身的知识、才能、品格来赢得学生的尊重与信任,使教育教学活动高效优地进行,而不是靠职业因素来维护自己的权威形象。 如果没有教师权威,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很难确立。维护自身威信,这种“职业本能”,促使着教师们不断自我修炼,不断提高师德修养水平和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它的确是一种教师资我提高的动力源泉。尊重教师理所应当,但一味地强调教师权威,一方面会削弱社会对教师能力的要求,进而影响教师对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进取态度(安身立命的根本)。另一方面过分膨胀的自我权威感,会导致教育根本上的失败:学生自信的泯灭。“尊师爱生”是师生交往与沟通的情感基础、道德基础,其目的主要是相互配合与合作,顺利开展教育活动[2]。理想的师生关系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和教育目标完成的基本保证,建立理想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者的共同追求,又是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
从个体来看,“成长”的过程恰恰是从“依赖权威”到“超越权威”
的过程,不想“超越权威”的孩子,意味着他还没有长大。从这个意义上说,“成长”就是不断地去“超越”——超越父母、超越教师、超越每一个曾经引导他成长的既定的权威。我们很多教师也明白这一点,总是鼓励学生向书本质疑、向前人质疑、向权威质疑。但是,当学生把超越的目标指向教师本人的时候,很多教师却会“本能”地抵抗这种挑战,总要千方百计去维护自身威信。因为,在有着两千多年师道尊严传统文化的我国社会里,教师往往不自觉地把教师的权威看得至高无上。有些教师甚至会运用各种手段,比如讽刺、挖苦,直至用权势来“镇压”学生,维护自己的威信,直到学生俯首帖耳、甘拜下风,并且把这种做法视作理所当然的“教育”!当教师的权威与学生的自信发生冲突时,该怎么办?教师需要自身权威,那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成长;但是,成长就是“超越权威”,不让学生超越权威就是遏止成长!如何看待和处理这种内在于教育的“冲突”,正是检验教师境界的试金石[6]!在倡导民主平等的现代教育的今天,教师的权威和学生的自信都很重要。教育需要权威,但权威的作用是促进学生的成长,教育需要教师权威的理智化、合理化。 在当下倡导“师生平等、教育民主”的浪潮中,呼唤合理运用教师权威,并不背时。作为教师在运用教师权威时,对教师权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是必须的。教师权威的存在既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参考文献:
[1]吴支奎,新课程改革环境下教师权威的重新审视,《教学与管理》,2003年03期. [2]全国十二所重点示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 [3]我们追求怎样的新时期师生关系,《中国教育报》,2007年1月27日第3版. [4]夏建平,教师权威与教育质量,嘉兴学院报,2006年9月30日第94期. [5]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6]马兰霞,教师权威与学生成长,上海市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155acb5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