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庄子的生死观浅析 》,欢迎阅读!
庄子的生死观浅析
作者:童中平 粟红英
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2年第6期
庄童中平,粟红英
(贵州财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4)
摘 要:庄子对生死问题进行了相当深刻的思考,他认为,生对于人的存在极具价值,对生命要倍加珍惜,维护生命的持续;另一方面,死能使人摆脱种种束缚,获得真正的快乐与自由,死并不足惧;最后,人的生命都是元气聚散的自然过程,与世间万物无异,死生都是天地自然的法则,死生齐一。
关键词:庄子;生死观;乐生;乐死;齐生死
中图分类号:B223.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2-0159-02
生死问题是人类至始至终面临的一个永恒话题,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都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探讨,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其实,人类对宇宙自然的探索和追寻最终目的都是对人自身生与死的关照。庄子作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是相当深刻的,他用诗化的语言和逍遥怪异的行为举止对生死予以解读,并对人的生命价值进行了哲学的诠释。
一、乐生
《庄子》一书有很多地方提到过生死问题,正是这些篇章很好地体现出了庄子对生死问题的回答。生死是人生鲜明的两极,如果以对生死的取舍作为价值衡量的标准,在生死问题上便会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以生为价值选择(乐生)、以死为价值选择(乐死)和以生死为一而不作价值分别(齐生死)。庄子所使用的语言境域里谈及的生死问题恰恰包括了这三种看似矛盾,实则融为一体的认识价值观。
庄子有一篇《养生主》,陆德明《经典释义》称:“养生以此为主也”。其核心思想是“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并没有厌弃生命,相反,他要求对生命要倍加珍惜,强调维护生命的持续,“尽其天年而不中道夭”。即生对于人的存在是极具价值的,反映了庄子对生的重视,体现出庄子乐生的人生价值观。
庄子对生的重视还可以从他“无用之用”的辩证哲学中得到体现。《人间世》中有这样一段话:“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有用之用”与“无用之用”对举,“有用”的结果是招来“寇”、
“煎”、“伐”、“割”的杀身之祸,此乃对自我生命的摧残;而“无用”却使生命得以避开灾祸,顺利延续。
《庄子》还记载了“不才之木”的故事:匠人石去齐国,来到曲辕这个地方,“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围观者络绎不绝,但这个姓石的木匠对这棵树却不屑一顾。栎社树为什么会幸免于斧斤,能够充分展示其勃勃生机呢?奥妙就在于它“以为舟则沈,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
栎社树之所以能够保全自身,不被匠人伐倒以制作器具,自由地生长几百上千年并枝繁叶茂,正是得益于它的“无用”。从这里可以看出,“无用”恰恰是“有用”,而且是“大用”。
如果是从乐生的角度来看“无用之用”,“无用之用”崇扬对生的价值选择,正是庄子乐生立场的最好表达。
二、乐死
庄子“乐生”,崇扬对生的价值选择,与常人无异,而对于死,常人往往会表现出极度的忧郁甚或恐惧。庄子却与众不同,他认为死生都是天地自然的法则,死并不足惧,相反,只有死才能使人摆脱种种束缚,获得真正的快乐与自由。
庄子在《大宗师》里还以子桑户之死,“子贡往事”的故事肯定了“乐死”的正当性。子桑户死后,孔子要子贡去帮助治理丧事,当子贡到达子桑户家时,发现子桑户的两位好友孟子反和子琴张并没有因为朋友的离世而感到悲戚,相反,他们“或编曲,或相和而歌”。在歌词中,他们这样写道:“嗟来,嗟来,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即他们把死认作是“反其真”,而“生”将人限定为人,无法“反其真”。那么作为个体的生命只有通过死才能得以超越,确立其真,在生死之间,唯有死才是最终合理的选择。
在《至乐》篇中,庄子梦见与骷髅之间进行了一段对话,这段对话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庄子乐死的立场。“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然有形,檄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髑髅深矉蹙頞曰: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顿乎?”在髑髅看来,生使人遭受种种束缚,即便南面为王,也享受不到真正的快乐。庄子借髑髅之口,揭示了人生的种种忧患,说明了死也是一种“至乐”。
三、齐生死
庄子哲学一方面以浪漫主义著称,另一方面又以浓厚的相对主义见长。这种相对主义在生死观上表现为他的万物一体、生死齐一。《大宗师》里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显然,庄子在这里是从价值观上谈生死,他们以死生存亡为一体,对于生死不像世俗常人那样去区分两者的不同意义,也不去裁定两者价值的高低,而是将它们等量齐观,不作分别。
如果从生命的过程来讲,庄子以他自然朴素的思想说明了人的生命同世间万物一样,都是元气聚散的自然过程。庄子在《知北游》中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正因为此,庄子才会对死生抱有超乎常人的平静与豁达。据《至乐》里记载,庄子的妻子去世后,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发现庄子非但不悲伤,反而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子对庄子的做法很是不解,所以问道:“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回答说:“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即人的生命由无到有又归于无,都是天地阴阳之气交杂聚散在冥茫之间,死生都是一气所化,生死是一体的宇宙变化的不同环节,犹如春夏秋冬四时交替。人虽死了,但仍安然睡在天地巨室之中,有什么好悲伤的呢?因而,“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庄子·大宗师》)由此可见,庄子完全把个体生命与自然现象融为一体,认为生死乃是自
然发生过程,死生都是生命循环过程中的不同运动阶段,个人应以顺应自然的态度来面对死亡。这样庄子在齐同万物的同时,将生死也一并齐同了。
庄子对生死的淡定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当死亡就要降临到他的身上时,他也能够坦然接受,并没有表现出丝毫对生的奢求与对死的恐惧。《列御寇》记载: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庄子认为他的死就是复归于天地,日月星辰是他最丰厚的葬具,鸟兽蝼蚁都是他最好的伙伴,足见他对生命的彻悟是何等洒脱。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老庄新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 杨国荣.庄子的思想世界[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 李霞.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观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4.
[4] 郭庆藩.庄子集释[M].中华书局,1961.
[5] 成云雷.庄子——逍遥的寓言[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6] 流沙河.庄子闲吹[M].中信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周 聪)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125861c08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