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群体性事件舆论传播现象研究》,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群体性事件舆论传播现象研究
作者:董士友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20期
【摘 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并且也正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阶段,因此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且在这一时期,我国已经进入到网络新媒体时代,人们广泛运用互联网络、3G手机让传统媒体的地位土崩瓦解,也许一篇帖子、一条微博就会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也这也为政府如何有效引导与监督社会舆论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文章通过对群体性事件舆论表达状态提出探讨,并相应提出了舆论引导策略。
【关键词】社会体制改革;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表达状态
群体性事件,也被人们称作为“集群行为”亦或是集群现象,这是由于“部分社会矛盾引起的,特殊人群亦或是不特定的多数人群集合而成的临时偶合群体,是以群众内部矛盾的基本形式,借助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所造成的较大负面影响的集体性活动。”其中具体表现形式包括了:暴乱、骚动、恐慌、狂热等,甚至有些事件会成为多种社会运动。在2009年9月,党中央政府出版的《党的建设辞典》中增添了三分之一的新词汇,而群体性事件也被录入。近几年社会中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根据资料显示“2006年全国发生各类群体性事件超过6万起,而到了2007 年则上升到8万余起。”由于群体性事件有突发性强的特点,从群体矛盾激化一直到事件爆发时间较短,并来势凶猛,呈现出对抗性、危害性等特征,因此在这些群体性事件中的舆论传播也出现了与过去不同的特性。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使得群体性事件中的舆论引导措施难度提高,也成为现代社会中舆论引导的关键点与难点。 一、群体性事件中的舆论动态
在1962年,社会学家罗杰斯在自己所做的研究报告《创新与普及》中专门将传播过程分成了两大方面,一方面是作为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流”,而另一方面是作为传播效果所形成的与传递过程中的“影响流”。而社会中的舆论从最初萌发、酝酿直到爆发,也是社会信息与思想不断传播、分散的动态结果。然而我们说在诸多群体性事件的舆论形成过程中,“信息流”与“影响流”都能够呈现出新时期的特色:
第一,官方信息内容缺失较为严重,进而形成了堵塞群众意见的“堰塞湖”。在过去的时期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中出现的群体性事件中,部分地区政府所做的只有“以信息敏感”为唯一的借口,亦或是保持“缄默”,很多时候不会正面面对,而是遮遮掩掩,让信息严重阻碍。例如在石首骚乱过程中,地区政府在三天内仅仅发布了三条新闻。而人民网的舆情监测室所发布的在“2009年上半年地区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中,将石首事件列在末位,并且亮起了红色警报,在标注的信息透明度数值为“-1.64”,这充分说明地区政府对于信息发布方面存在着误区与问题。尤其更为严重的是,当地政府选择了断电、断网、删帖与屏蔽信息的措施,这让群众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分愤怒与惊讶,进而造成了、警民对抗程度最高的社会群体事件。因此我们说在社会群体性事件中,政府的反应是引导舆情方向的核心要素,如果出现了缺席、妄语、失语,甚至试图遏制等做法是难以平息了群众的怒火,反而会引起更激烈的愤慨。
第二,传统媒介跟进速度较慢。我们通过观察诸多群体性事件后可以发现,传统媒体通常在群体性事件的发展初始的时候并不能去按时发布相关信息内容。而主流媒体多数是在到了事情中后阶段开逐渐接入,并且也没有过多的报道,形式主要是在进行全局式的总结性话语。就拿石首事件来说,在发生事件的五天之后,当地电视台才发布消息辟谣;而《人民日报》也相继在6月24日对政府舆论走向进行了批评;在6月25日中央一套专门在《新闻1+1》中播出栏目《石首,为何再度“失守”?》专题报道,专门对其讨论与总结。
第三,民间与网络媒体声音弥漫,进而产生意见共振圈,从而形成了舆论场。我们说在政府与传统媒体逐渐缄默的状况下,社会上的网络传播中的群体传播本性暴露出来,并且产生了主导作用。例如在群体性事件中,口头交流、微博、内部集会、手机短信等成为了最主要的信息散播场。例如在前几天的“孕妇诱骗少女回家,致其死亡”的事件,最开始在微博上转发,在80小时内,微博转发量为2万余次,可以说人际传播能够让信息迅速扩散出去,并且成为社会上的主导性舆论。
二、新时期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策略探讨
我们说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性集合行为有着较大的破坏性,而在一定的环境下,甚至会出现“共振”现象,有些事件还出现了“涌流现象”,引发出了大规模的社会动乱现象,因此务必要我们引起了高度重视。我们要想杜绝这样的集合行为,除了平时要对群众进行心理疏导,化解社会矛盾,并且也要在每次的危机状态下进行适当的“舆论释缓”措施,能够有效地减轻了人们内心的心理压力与紧张的心理情绪。;《国语·召公谏厉王止谤》中说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我们要通过耐心和缓的思想引导工作,来加强正面舆论的引导工作,进而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社会群体的暗示与受感染的影响,能够让人们在危机事件中时刻地保持了理智头脑,并且要团结起来多数人,抵制少数人的挑起事端的苗头,进而能够让群体性事件快速有效地得到解决。 三、结语
我们说群众性事件的舆论传播现象能够促进了社会中群体性的事件爆发与扩大升级。而触发事件、舆论信息串联、群体组织结构等因素能够在交互作用下让社会群体性事件舆论传播出现极化现象。因此政府加强舆论传播管理工作,允许信息合理流动,构建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抑制当前群体性事件舆论出现的极化现象,进而降低了我国社会上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概率,确保我国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 汪发元,张忠家.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成因及其防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于建嵘.中国的社会泄愤事件与管治困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01期. [3] 陈潭,黄金.群体性事件多种原因的理论阐释[J].政治学研究,2009年06期.
作者简介:董士友(1982- ),男,黑龙江依安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学位,黑龙江省依安县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11d87278e9951e79b8927b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