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谈“啎”和“牾”的规范使用》,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谈“啎”和“牾”的规范使用
作者:梁萍
来源:《出版参考》2012年第21期
前一段工作,需要解读古籍,涉及个别字句的使用。我们发现《左传·隐公元年》有:“庄公寤生。”王力主编版《古代汉语》下注:“寤,通啎。逆,倒着。”而郭锡良主编版《古代汉语》下注:“寤,通牾。逆,倒着。”在这里“寤”分别有两个通假字,那么“啎”和“牾”到底有没有关系?孰是孰非呢?
“午”在《说文》中有:“午,啎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此予矢同意。凡午之属皆从午。”段玉裁注:《律书》曰:“午者,阴阳交,故曰午。”《广雅·释言》:“午,仵也。”徐复在《说文五百四十部首正解》中按:仵,即啎字,四月纯阳,五月一阴屰阳,冒地而出,故制字以象形。矢之首与午相似,皆象贯之而出也。“啎”在《说文》中属于“午”部,并且这个部首中也只有这一个字。所以“午”只能表形,不能表声。“啎,逆也。从午,吾声。”可以看出许慎认为“啎”是一个形声字。“午”还有一个意义是天干地支中的“午”,它位于天干地支的中间,即:“午”字中的“十”字(可以参看下面章太炎在《文始》中的观点),“阴气午逆阳”就可以理解为位于母亲体中的胎儿即将出生的一个过程。所以“午”表义。
比如《礼记·哀公问》:“午其众以伐有道。”郑玄注:午其众,逆其族类也。《礼记·内则》:“择日剪发为鬌,男角女羁。”郑玄注:“午达曰羁。”孔颖达疏:一从一横曰午。今女剪发,留其顶上纵横各一,相交通达,故云午达。《史记·张仪列传》:“今秦发三军,其一军塞午道。”司马贞索隐郑玄曰:“一纵一横为午,谓交道也。”
“五”在《说文》中的解释为“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交午也。凡五之属皆从五。乄古文五省。”徐灏笺:乄者,交错之形。自一至九,五居其中,意益显矣。乄、午古字通用。虽然《说文》中从“五”的字只有“五”一个,但是也可以看到许慎认为“午”和“五”是具有密切联系的。林羲光《文源》:“按阴阳交午,非数之义。五,本义为交午,假借为数名。二象横平,乄象相交,以二之平见乄之交也。”章太炎《文始》:“乄亦为交午,亦为啎屰。乄与十,义正相反,字形交叉故为交午、啎屰。”《诗经·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陈奂传疏:“五,当读为交午之午。紽,本作佗。佗,加也。五佗犹言交加,言缝裘,不言缝裘之丝。”《谷梁传·昭公十九年》有:“羁贯成童。”范宁注:“羁贯,谓交午翦发以为饰。”段成式后来也在《柔卿解籍戏飞卿》中有诗“良人为渍木瓜粉,遮却红腮交午痕”。
“五、午”在《广韵》都注:疑古切。上古都属鱼部。“午”和“五”在“交叉”义上是有联系的,因为母子身体的方向相交而难产。所以“午、五”可以相通。如:《周礼·秋官·壶涿氏》:“则以牡橭午贯象齿而沈之。”郑注玄:故书午为五。再如《左传·成公十七年》:“夷阳五。”《国语·晋语六》:“夷羊五。”宋痒本五作午。所以含有“午”“五”的字根,如果有交叉,那么都是同源字。比如:仵、忤、迕,《说文》中没有把“仵、忤、迁”作为字头,但是它们和“啎”同音,所以这应该是和“啎”同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0df5da3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