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灾害应对主要靠民众

2023-01-11 14:03:1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复合型灾害应对主要靠民众》,欢迎阅读!
复合型,灾害,民众,应对,主要
词目:应对

拼音:yìngduì 词性:动词 词义

1. 对答.

应对诸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 ~自如. 近义词:应答

2.采取措施,对策以应付出现的情况. :~ ~严峻挑战. 3.多指事件或事物.

文震旦 | 200512081411

一个国家的强大根本不在于国家整体经济军事政治文化,而在于民间力量的强大。民间的力量会聚起来,才是不可匹敌的强大力量。国家由人民组成,国家的所有力量的本原来自于人民,非政府的民间是人民的主体。民间力量的大小,一定程度地构成了国家经济社会支柱和活力。

纵观古今中外,但凡对民间力量限制宽松的国家和历史时期,无穷无尽、浩浩荡荡的民间力量迸发出惊人的活力,创造了极其灿烂辉煌的成就。中国盛唐也因此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占据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全方位的优势。

目前除了在经济领域,民间的力量已经大量深化开展,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科技文化〔文艺创新、文物保护等〕环保、外交、思想、政治、慈善事业等发面,民间力量虽有了一定的成就,显示出民间力量的魅力和作用,但其潜力远远尚未完全得到开展。而恰恰就是在这些方面,中国目前整体程度相对落后。

另一方面,让更多的力量在民间自然开展壮大。分开非政府的民间,由民间进入政府,学而优那么仕〞的作法的目的,应是促使民间的力量进一步开展,应当起到这样的作用而非反作用。学而优那么仕〞,然后达那么兼济天下〞的最初动机便是如此。

民间即非政府,不同于政府,民间的力量不同于政府力量,开展民间力量不是为了同政府、官方力量相对抗,民间有民间的需求,政府有政府的责任,不能对等。假设出现对抗,政府、官方应该检讨自己,而非怪罪于民间。

民间的力量更不能轻视。民间的力量虽然目前看起来似乎薄弱,这有历史原因,但其潜力是极其宏大的。官方部门应充分相信而不轻视民间的消费力、创造力、创新才能,开展而不抑制民间力量的开展,与民间力量进展合作,指导民间力量的良性、理性开展,否那么便浪费这个无限潜力的文化科技、思想等众多领域的宏大资源,浪费民间无数个体的人的创造力,这无益于中国的根本国家利益。 ?尚书五子之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让民间开展壮大,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途径。

政府对民间力量采取的态度应该是疏而不堵,龙应台:但凡民间能做的,政府就不要做。只有在民间没有才能做,或者因为无利可图而没有意愿做的,政府才应该介入。

最后重温毛泽东的一句话: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我国法律亟待修旧立新,应对复合型灾害



假设面临日本强震一样的灾难,我们的灾害法律体系是否足够给力?近日,在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主办的防灾减灾立法与完善公共应急法制〞研讨会上,多位法学专家建议,修改缺乏可操作性的?突发事件应对法?,并制定一部防灾减灾领域的根底性、综合性法律以改变目前自然灾害立法一事一法〞、条条分割〞现状,从制度层面推动我国防灾减灾事业的开展。

?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111日施行之后,很快迎来2022年的冰雪灾害、汶川特大地震、2022年玉树大地震的连续大考,暴露出重重问题,亟待修改。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林鸿潮说,?突发事件应对法?说要建立社会发动机制,但是怎么建立,没有制度安排;它还要求各级政府对突发事件应有财政拨款,但是如何落实,详细比例多少,法律也无硬性约束。

更大的缺陷表达在,当突发事件降临之时,政府仍然无权直接调度各级党委所掌握的大量应急资源,其应急发动才能也无法与党委相提并论;另一方面,军地联动长效机制的缺乏导致应急处置中军地应急力量的沟通不畅、协调不力,未能实现党、政、军应急力量的统一指挥。

我国灾害法制体系立法思路是一事一法〞,如地震有?防震减灾法?、洪灾有?防洪法?、火灾有?消防法?等。这给灾害应对埋下双重隐患,一是假设出现新的灾种,其应对工作将面临无法可依的场面;二是假设出现复合型灾害,基于部门应对〞设计制度使得应急管理以做到统一指导、综合协调。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灾害事前和事后管理也都缺乏综合性制度安排。因此,我们需要制定一部根底性、综合性的灾害应对法,用于整合各种应急管理资源,从而建立起根本法与单行法有机结合的灾害法制体系。〞中国社科法学研究所莫纪宏研究员指出,这也是美国、日本等兴隆国家应对灾害的最核心经历。 ?21世纪经济报道?318日李晓丹、胡雅君文】

关岭地质灾害是一起罕见的特大滑坡碎屑流复合型灾害

新华网贵州频道630日电〔记者刘文国 王丽 黄勇〕经过实地现场勘察分析,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研究员、国际滑坡委员会副主席殷跃平等专家认为,628日发生的贵州关岭县628地质灾害是一起罕见的特大滑坡碎屑流复合型灾害。

殷跃平研究30日下午在此次灾害的现场抢险救援指挥部承受记者采访时说,贵州关岭"628"地质灾害呈现高速远程滑动特征,下滑的山体前行约500米后,与岗乌镇大寨村永窝村民组的一个小山坡发生剧烈撞击,偏转90度后转化为高速碎屑流呈直角形高速下滑,并铲动了大寨村民组一带的表层堆积体,最终形成了这起罕见的特大滑坡――碎屑流灾害。

殷跃平说,这起特大地质灾害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当地地质构造比较特殊,山顶是比较坚硬的灰岩、白云岩,灰岩和白云岩虽然比较坚硬,但透水性好,容易形成溶洞,地势比较平缓的地层是易形成富水带的泥岩和砂岩,这种"上硬下软"地质构造,不仅容易形成滑坡,也容易形成崩塌等地质灾害。

二是这次灾害发生前,当地经受了罕见的强降雨,仅27日和28日两天,降雨量就达310毫米,其中27日晚8281120多个小时间里,降雨量就到达237毫米,超过此前当地的所有气象记录。

三是当地地形特殊,发生滑坡的山体为上陡下缓的"靴状地形",加上高差大,相对高差达400米至500米,因此滑坡体下滑后冲力宏大,不仅形成碎屑流,而且滑动间隔 长达15公里。

四是去年贵州遭遇历史上罕见的夏秋冬春四季连旱,强降雨更容易快速渗入山体下部的泥岩和砂岩中。 殷跃平说,这次罕见的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灾害成灾形式,在贵州历史上没有记载。

殷跃平说,专家组现场初步观察,这次特大滑坡形成的堆积体下部厚度约10米至20米,上部厚度在50米左右,总量大约在150万立方米至200万立方米左右,且内部稳定性仍然很差,在强降雨影响下,仍可能诱发泥石流灾害。 殷跃平说,贵州关岭这次特大山体滑坡,由于滑坡从海拔1200多米处剪出,贵州光照水电站库区水位海拔740米,滑坡剪出口高出库区水位线460多米,因此不是水电站水库库区常见的"跨线"滑坡,即滑坡的""在水库上方,""在水库内的滑坡。

殷跃平说,以前我国对于地质灾害隐患的调查,主要是采取房前屋后群防群治的形式,贵州关岭这样山体滑坡,已远超出村民的视线,因此从预防的角度防范难度很大。这些地区的村民建房,应选择远离沟口、地势较高的位置,避开流通区,才能相对平安。殷跃平说,近年来随着极端强降雨等灾害性天气的重现期缩短,高速远程滑坡造成的群死群伤特大灾害逐渐增加,例如202265日发生在重庆武隆的特大滑坡,滑动间隔 高达15公里,也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因此当前各级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这种灾害类型的调查与防范。

据悉,关岭县岗乌镇类似大寨村这样的冲沟还有多条,有关专家正在积极对这些冲沟可能存在的高速远程地质害隐患进展全面排查。

复旦大学刘建军在?建立平安社会:对中国的挑战?一文中特别指出:“对政府来说,应该将注意力转向公共平安制度建立,政府虽然无法营造绝对的平安,但可以建构越来越可靠的平安制度体系〞。对于突发性灾害等公共危机的治理,需要的是“三角互动〞治理形式,即政府、民众、媒体以及社会各界一致配合、共同参与,因此,危机应急和治理体系应该跳出目前的“强政府—弱社会〞形式,而应将政府危机管理体系、民众危机自治体系、媒体危机报道体系等一并纳入其中。 国家根底设施

2022年奥运会的到来让我们已经拥有了世界一流的国家大剧院、举世瞩目的“鸟巢〞和“水立方〞,然而这次雪灾使我们明白:我们甚至还没有真正实在平安可靠的铁路网、真正实在平安可靠的电力网。我们还没有真正完善的亲密关系社会民生的根底设施,更没有实在有效的应急后备系统和后勤体系。电网系统、交通运输能源供给等在构造上和运行方式上存有诸多问题。这些都为我国应对“复合型灾害〞提出了诸多警示。

比方,我国以大电网集中供电方式对各地进展供电,这一供电方式的最大问题便是供电的平安性与稳定性相对薄弱,在意外灾害中容易造成电网崩溃,因此改变大电网集中供电方式,实行冷热电联产技术为方向的“分布式供电〞已成为能源系统建立的新目的。又如,广州火车站年年都有旅客大量滞留现象,这是因为除了珠三角与京九线,铁路的通道出口太少,远远不能适应人口频繁流动的形势,此次雪灾更是导致广州50多万旅客滞留。所以,根底设施建立要适应灾情应对,这为我们的根底设施建立提出了新要求。 生态文明建立

这次冰雪之灾,与地球生态环境的恶化有关。在非传统平安视域中,生态平安是一种本质性平安。生态危机外表上是一种自然现象,本质是一种人为结果,是工业化、全球化带来的负面结果的集中表现。

党的十七大已及时提出生态文明建立的新目的:“根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构造、增长方式、消费形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结实树立。〞

生态文明建立,要求我们用“绿色正义〞评价一切,要按照“绿色正义〞原那么培育新的“生态平安文化〞,倡导与践行“绿色政治〞、“绿色经济〞和“绿色生活〞。生态平安作为全公共产品,是人类根本利益所在,是全球治理的题中之议,是“生态家园〞中表达权利、约定、认同、责任、义务共享关系的“世界社会〞的根本价值追求。中国的开展离不开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关系。

突发性、复合型灾害的频发,公共危机的常态化已是一个全球性命题,也成为各级政府一个无法回避的考题。“越来越多的破坏力量被释放出来,即使人类的想象力也为之不知所措〞,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类悲剧发生的可能性和有效应对各类灾害,是任何社会要面对的首要问题,也是任何政府要面对的首要任务。历史将会证明:拥有有效预警危机、应对危机、控制危机、优化危机的政府是“好政府〞。 按照科学开展观的要求,我们仍然任重而道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07fe80d46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d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