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谈写作教学中的“先放后收”》,欢迎阅读!
谈写作教学中的“先放后收”
作者:张优
来源:《语文学刊》 2015年第5期
张优
(扬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0)
[摘要]张志公先生在总结语文写作教学的经验时提出要“先放后收”,即先写放胆文再写小心文。写作教学的“先放后收”应当体现在写作的各个方面:包括写作内容的选取、写作文体的选择以及写作过程的指导。这种教学思路有利于改变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的现状,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写作教学;先放后收;内容及方法
[中图分类号]H19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5-0135-01
写作教学大致可以沿袭两种路径:“先收后放”抑或是“先放后收”,前者即先给学生定下规矩方圆,待学生掌握写作的套数后放开写作,自由发挥。后者则恰恰相反,先让学生自由地写,然后教以方法,锤炼字句,使作文精益求精。在我看来,这两种教学途径皆有可取之处,但后者更利于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凸显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教学的“先放后收”应体现在写作的方方面面,最为首要的就是写作的内容。现今,在上写作课的时候,我们仍能看到学生畏惧的表情,听到学生抱怨“关于这个题目,我不知道写些什么”。难道说真的没有什么好写的吗?显然不是。学生自写作开始,就被老师教导,不要写流水账选取事件要有意义;文章不能平铺直叙要有波澜;写作的时候多用修辞,语言要优美诸如此类。我们时常将学生的没有内容可写,归咎于学生生活经验的缺乏,却忽视了教师对学生的限制,使得学生不敢写,进而表现为没什么可写。叶圣陶先生就提倡作文要“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简单十字,却道出了写作的本质。教师应当让学生放手去写,先不要设定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即使是一件小事,即使语言平实,只要学生懂得用笔去表达真情实感,就比说假大空的话好得多。
对学生写什么的宽限,是教师的放。对写作内容的引导,则是教师的收。学生写作的素材主要源于社会生活和阅读。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中、社会中发现问题、学会思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并不符合当下时代对学生所提的要求。当一个学生能够敏锐地洞悉生活,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时,他能写的内容就俯拾皆是了。除了社会生活,阅读也能帮助学生写作。语文教学中,时常提到“读写结合”,但有时它却成了一种僵化的模式、一种标签。课上学习了一段美文,课后就要学生模仿它另写一段,这对于低学段的学生确有益处,可以帮助他们积累好词好句,学习修辞手法。然而对于较高年级的学生意义却不大,甚至会禁锢他们的表达。我认为“读写结合”中的“读”,从根本上讲,是要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阅读是没有功利目的,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有所感悟。阅读好比播种,兴许它不会在短时间内有所收获,立即反映到写作上,但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此外,教师对学生的写作,应予以正确的价值导向。作文是学生思想情感的一种表达,当教师在习作中发现某些错误思想或偏离真善美的价值观念时,应及时予以纠正,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除了写作内容上的“先放后收”,写作教学在文体上也要“先放后收”。由于僵化的写作模式使得学生的作文匠气足,乏善可陈,人们纷纷呼吁“淡化文体”,最直接的就是反映在高
考中:作文文体不限。诚然,这种开放给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解除了一些束缚。然而这也导致了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忽视了文体,学生文体意识薄弱。他们不大会就一个问题或现象发表议论,表明观点的时候缺乏论证的过程;他们也不会对一件事物下定义,说理不严谨明确;甚至在叙述事件时也穿插大段的议论,使作文成了“四不像”。因此,“淡化文体”并不是不要文体,教师可以先放开文体不作限制,当学生能够大胆作文的时候,文体就不再是一种限制,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各种文体的特征和规范,培养学生习作不同文体作文的能力。
纵观现今语文课堂的写作教学,基本可以概括出三种教学样式:第一种,教师给出题目并给予些许作前点拨或直接提供一篇范文,然后让学生自行写作。第二种,教师创设某种情境,比如组织一次活动、进行一场比赛,以此给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让其创作。第三种则是教师先讲写作的章法,比如欲扬先抑、开门见山之类,知道这些知识后就让学生按照章法进行写作。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活动都集中在学生写作之前,而对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教师并没有帮助他们解决,也就是说我们的写作教学缺乏过程的指导,缺少对学生写作实践的指导。我们的教学流程通常是“教师讲——学生写——教师批阅讲评”就此结束,侧重的是两头,教师往往是中心,忽视了学生的写,学生的练。写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唯有让学生在“写”的实践中多练才能获得、提升写作的能力。因此,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外,是否可以尝试换一种思路——“先放后收”、“先练再导”。以学生的学情为写作的基点,针对学生写作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来确定写作教学的内容,给予具体化的针对性的指导。
无论是“先放后收”还是“先收后放”都只是一种教学的思路。写作教学归根究底要解决的是“教什么”以及“怎么教”。关于“教什么”,我们的写作教学在内容上看似“轻实用重文学”,但实际上学生所写的作文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缺乏文学性。因而我们的写作其实是两不靠的,既没有重视文学,又忽视了实用。在此基础上,王荣生教授从课程论的角度给出了一个可取的答案。他认为,写作课程有三大路径:任务写作(或实用写作)、创意写作(文学写作)和随笔写作。三者之间相互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写作体系。在我看来,写作是一种基本能力,语文课堂上的写作并不担负着将学生培养成作家的使命。所以教师需要重点教的是有关写作的基础性的规则,以此使学生具备基本文字的表达能力。
至于“怎么教”,我认为仍要从写作的过程入手。写作教学的过程化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明确影响学生写作水平的基本要素和必备技能,确定教学的内容。接着围绕这些知识技能设计具体的可操作的训练步骤,也就是说并非空讲知识,而是将知识融汇于学生的写作实践中,让学生在“写”的训练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最后一步,则是综合运用,获得完整的写作能力。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到写作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互动的过程。因此,在写作前既有教师的点拨,也有学生的写作思考;在写作中既有学生的写作,也有教师的指导;同样在写作后,教师的讲评和学生的自我反思、修改都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王栋生.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05b95107e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c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