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典著作《论语》中寻找灵魂的栖居之所

2022-12-11 17:15:2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在经典著作《论语》中寻找灵魂的栖居之所》,欢迎阅读!
论语,栖居,经典著作,灵魂,寻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经典著作《论语》中寻找灵魂的栖居之所

作者:陈岳

来源:《现代艺术2018年第02

本名陈首军。1973年生,四川都江堰人。

1997年底进入成都电视台工作,历任节目主持人、栏目制片人、部门负责人等,现为成都电视台少儿频道总监、主持人。国学启蒙教育倡导者,成都市文联副主席,成都市青联常委,四川省中华文化与城市传承社科普及基地副主任。

中国播音主持 金话筒奖获得者,全国文化系统艺德标兵,中国家庭教育公益人物,全国优秀家庭教育指导师,全国社科普及先进个人,成都市国学推广公益大使,成都市全民阅读推广公益大使。

喜欢读书,喜欢藏书。

若有朋友问,这些年影响你最大的是哪本书啊?我大概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论语》。 回想起最初读《论语》时的情景,实在不曾想到它眼下会有这般红火。那是在二十多年前,我读初中年级的时候,也不知从哪里找来的一本《论语选译》,上课时便偷偷地藏在课本下面读,不知不觉便被吸引住了——尤其觉得它比当时的语文书有趣得多。

印象最深的,是孺悲欲见孔子一段。其实,这是个关于孔子的小故事:有一次,一个叫孺悲的人想见孔子,孔子可能不喜欢这个人,于是就假称自己有病不能见客,可是等到孺悲的手下刚刚出门,孔子就急急忙忙拿过瑟来,边弹边唱,故意让孺悲的手下听见——说白了,我不是真病,就是不想见你!

为什么这个小故事会让十四五岁的我觉得那般有趣且记忆犹新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当时周围师长们的言谈中,孔子是个严肃古板,甚或有些穷酸迂腐的老先生,可这个故事里的孔子却大大不同:性情率真,甚至还有点儿幽默搞怪。

在那时的记忆中,《论语》里还有一个小故事也挺好玩儿。有一回,孔子领着好些学生到了武城,听到琴瑟歌诵之声,孔子莞尔一笑,说:杀鸡焉用牛刀啊?武城的父母官正是孔子的弟子子游,子游回答道: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君子学礼乐之道就懂得爱人,老百姓学礼乐之道就会听从管理’”这可是话中有话,分明是在说孔子自相矛盾啊!不过,身为老师的孔子却没有生气,反而说:同学们!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不过是跟大家开开玩笑。” ——看,孔子还会跟学生开玩笑,这和师长们提到的那个高高在上的孔子也截然不同! 于是,那时的我曾大胆猜测:其实那些师长们并不了解孔子,也没有谁真正读过《论语》,至少,没有完完整整地读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而后,上了大学中文系,本以为定会有老师好好讲讲《论语》,结果,一等四年,《论语》仅作为古汉语课程的部分内容被短暂分析过,并没有受到特殊关注。也罢,还是自己慢慢读吧……

读着读着,越发觉得人们对孔子有不少的误会。比如,常听人说做事应三思而行,并指出这是孔子的名言。其实,主张三思而行的是季文子,孔子则认为再,斯可矣。也就是说,孔子觉得太过多虑会带来行动上的迟缓,所以遇事完全不必顾虑太多。

再比如,有友人评说某某时,说他如孔子般中庸,不愿得罪人、没有立场,且如孔子般以德报怨。其实《论语》里写得明明白白,孔子最不喜欢好好先生,大呼乡愿,德之贼;而且,孔子主张的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即应该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而坚决不主张用恩德来回报怨恨。至于说中庸,这更是我们把一个正面的词变成贬义的典型,中庸其实和我们中学课本上的一篇白话文《恰到好处》讲的大体是一个意思,而含义显然深刻多了,正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啊! 这样的误会不胜枚举。

近些年来,《论语》似乎火起来了。

电视上有专家讲《论语》,课堂上要求学生读《论语》,若走进书店,更会发现有关《论语》的各类书籍非常多,可谓汗牛充栋。

不过,到底有多少人把这一万五千余字的书真正读完过,到底又有多少人真正喜欢读这部书并从中受益呢?无法统计。只是,笔者私下寻思,《论语》至少没有表面上那般热闹吧…… 比如,最近几年,有不少地方要求孩子学《弟子规》,却往往会删掉其中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当笔者请教一位编写国学教材的专家,为何要删去该段时,得到的回答是: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再提守孝三年,也太封建落后了吧!其实,如果细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孔子的学生宰我就已经有过这样的疑问:三年守孝太长,一年可以吗?而孔子的回答则显然超越了两千五百年守孝三年不是随意定下的,那是因为孩子生下三年之后,才有可能脱离父母的怀抱,这三年时间里,父母常常会为孩子夙兴夜寐、寝食难安。而父母去世之后,孩子用三年时间怀念父母,难道不是应该的吗?如果真的深爱父母,在父母离开后不久便大吃大喝、莺歌燕舞,难道不会觉得心里不自在吗?

再回顧读《论语》的二十余年,到底它给我带来了些什么呢?可能无法去梳理,更无法一一道出,但却能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偶尔一个火花闪现,《论语》里的只言片语便可打动我的心扉,鼓舞我的志气。有一次,朋友批评我的衣服档次太低、质地不佳,与所谓公众人物形象不符,我脱口而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与同事去某单位联系合作,报上姓名,对方并没听说过我,同事很是不平,我则淡淡一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子乎。晚上加班饿了,提议同事至路边摊吃碗面,同事觉得被人看见恐不妥,我张口就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有时在饭局上,听到同桌人讲带些颜色、让人捧腹的所谓笑话,忽然耳边会传来孔子的告诫: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于是恨不得赶紧逃离;读追忆文革的散文,有时甚至默想,倘若自己生活在那个年代,面对数百无知而疯狂的批判者,是不是也能如梁漱溟先生那样缓缓道出一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正于此,读《论语》在我而言,已不再是单单读一部书,更是在给自己的灵魂寻找安身之处。

猛然想起钱穆先生曾说过的一段话——

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用此语做结,似乎再恰当不过。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f4813ba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ab.html

相关推荐